[发明专利]一种超低排放湿式电除尘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1305.0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0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戴尚访;陈林业;姜海靓;陈珑;陈勇哲;应剑锋;倪磊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B01D53/78;B01D53/48;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放 湿式电 除尘 废水 浓缩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排放湿式电除尘废水浓缩液处理 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满足更严格的环保要求,诸多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增设湿式电除 尘系统(以下简称湿电)。湿电需要大量冲洗水,该部分冲洗水冲刷极板之后,从灰斗流出, 部分循环利用,部分外排成为湿电废水。湿电废水通过排水泵送至湿电高效澄清器进行回收 处理。澄清后的上部清水通过管道溢流至除雾器冲洗水箱,并经除雾器冲洗水泵送至脱硫吸 收塔用于吸收塔除雾器清洗,下部澄清浓缩液经排泥泵送至脱硫吸收塔浆池用于吸收塔补水。 底部澄清浓缩液含有较多细小粉尘颗粒,若用于吸收塔补水,势必对吸收塔内脱硫剂的反应 造成影响,同时易堵塞滤布,增加真空皮带机的负担,影响脱硫系统安全运行。同时,额外 增加废水至脱硫吸收塔,对脱硫吸收塔水平衡造成过重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减少湿电废水浓缩液对脱硫系 统的影响,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湿电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超低排放湿式电除尘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包括湿电高效澄清器、污泥泵和脱硫废水池, 湿电高效澄清器下部的废水浓缩液通过污泥泵连接至脱硫废水池,湿电高效澄清器上部溢流 连接至除雾器水箱的进水口,除雾器水箱的出水口通过除雾器水泵连接至脱硫吸收塔的除雾 器,脱硫吸收塔的石膏排出泵通过脱硫废水旋流站连接至脱硫废水池,脱硫废水池依次连接 脱硫废水三联箱和脱硫废水澄清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稳定性好,安全性高:湿电废水浓缩液直接送至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对吸收塔中 脱硫剂的反应的影响,同时防止浓缩液中细小颗粒对滤布的堵塞,减少真空皮带机的负担, 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防止脱硫吸收塔液位过高:超低排放改造后,因增设低低温电除尘,烟温降低造成吸 收塔蒸发量减少,吸收塔水液位容易造成过高而溢流。湿电废水浓缩液直接外排至脱硫废水 处理系统,减少吸收塔液位过高压力。
3、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和运维成本低:本方案仅增加了排泥泵与脱硫废水处理系统的连 接管路及相关阀门等,系统工艺流程简单。系统主要设备、材料均为常规产品,易于采购, 投资成本低。管路简单,可将该系统纳入脱硫系统统一管理维护,运维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湿电高效澄清器1、污泥泵2、脱硫废水池3、脱硫废水三联箱4、脱硫 废水澄清器5、脱硫吸收塔6、脱硫废水旋流站7、除雾器水箱8、除雾器水泵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 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超低排放湿式电除尘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包括湿电高效澄清 器1、污泥泵2和脱硫废水池3,湿电高效澄清器1下部的废水浓缩液通过污泥泵2连接至脱 硫废水池3,湿电高效澄清器1上部溢流连接至除雾器水箱8的进水口,除雾器水箱8的出 水口通过除雾器水泵9连接至脱硫吸收塔6的除雾器,脱硫吸收塔6的石膏排出泵通过脱硫 废水旋流站7连接至脱硫废水池3,脱硫废水池3依次连接脱硫废水三联箱4和脱硫废水澄 清器5。
本发明的湿电废水浓缩液处理系统,湿电高效澄清器1的下部废水浓缩液通过排泥泵2 送至脱硫废水池3,与脱硫吸收塔6排出的废水混合,经脱硫废水三联箱4、脱硫废水澄清器 5处理外排,从而减少废水浓缩液对脱硫系统的影响,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13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