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自振空化制备低聚壳聚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3601.6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4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春;杨锋;李利军;许佳丽;任仙娥;黄承都;黄琼;谢清若;张昆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37/08 | 分类号: | C08B37/08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韦微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振空化 壳聚糖溶液 低聚壳聚糖 降解 制备 压力表 空化降解 循环水箱 降解率 水力空化装置 阀门调节 工业应用 恒温水浴 监控压力 入口压力 文丘里管 工艺流程 泵输送 阀门 贮罐 能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振空化制备低聚壳聚糖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采用自振空化降解,即将壳聚糖溶液在自振空化装置中进行自振空化降解处理;自振空化装置包括恒温水浴循环水箱、贮罐、泵、自振空化器和输送壳聚糖溶液的管道以及压力表、阀门;自振空化降解的工艺流程是:将壳聚糖溶液放在贮罐中,并通过循环水箱进行恒温,壳聚糖溶液通过泵输送到自振空化器进行空化降解,通过阀门调节入口压力,并通过压力表监控压力,经空化降解后的壳聚糖溶液回流到贮罐中。本发明的降解率与现有采用水力空化装置(文丘里管)制备低聚壳聚糖的降解率相比至少提高40%以上,具有简便易行、能耗低、效率高等特点;具有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聚壳聚糖方法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自振空化制备低聚壳聚糖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得的壳聚糖分子量很大,且有紧密的晶体结构,不溶于普通溶剂,只能溶解于某些酸性介质中,这使得壳聚糖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另外,研究表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性质差异很大,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壳聚糖的许多特异性功能只有在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来。壳聚糖经降解得到的低聚水溶性壳聚糖,有着独特的、优越的生理活性和物化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开发价值,从而倍受关注。
目前,壳聚糖降解方法主要有化学法、酶法和物理法。
(1)化学法是通过化学的方法对壳聚糖进行降解,主要有:酸降解法、NaNO2降解法、氧化降解法等。化学降解过程反应不好控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产品颜色较深。
(2)酶法降解是利用专一性或非专一性酶对壳聚糖进行降解的方法。酶降解法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易于被控制,并且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的,不需要加入其它化学反应试剂,对环境污染少。然而,酶法降解周期长,酶容易失活,生产成本高,目前还难以实现工业化。
(3)物理降解法目前主要是辐射法、微波法和超声波法。辐射降解法利用放射性射线降解壳聚糖,但辐射降解法对设备要求很高,同时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微波法是通过微波辐射对壳聚糖进行降解,但微波降解壳聚糖目前还是停留在间歇操作,难以连续化生产。超声波降解主要是通过超声空化效应对壳聚糖进行降解,其降解作用是十分明显,可得到较为均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并且超声波降解法用酸量明显减少,后处理过程大为简化,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降低。但是,由于超声空化的总耗能中,只有5%-10%用于空化效应,其余的90%-95%以热能的形式使系统升温。这种升温不仅造成能量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对热敏物质(例如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处理;超声空化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它的方向性和局部性。空化效应只发生在超声发生器附近很小区域内,由于空泡不发生整体迁移运动,空泡的形成、发展和溃灭过程,就被限定在该有限区域内,因而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较早前申请并获得了专利号为ZL2010101787923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是利用水力空化装置(文丘里管)制备低聚壳聚糖,但是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申请人发现:水力空化降解通过空化泡溃灭在其周围产生局部高温和高压,并伴随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微射流,这些物理条件为溶液中壳聚糖降解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理化环境,实现了通过自由基氧化、高温热解和超临界水氧化使壳聚糖分子发生降解作用。但空化泡溃灭迅速,并不能充分长大后再溃灭,难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自振空化制备低聚壳聚糖方法,该方法通过壳聚糖溶液本身自振空化效应对壳聚糖进行降解,具有简便易行、能耗低、效率高等特点;具有大规模工业应用的优势。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自振空化制备低聚壳聚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3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及其应用和润滑油降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淀粉分离脱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