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人操作的玉米精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2119.0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9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宁东贤;单皓;王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7/02 | 分类号: | A01C7/02;A01C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41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人 操作 玉米 精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人可操作的玉米精播器。
背景技术
玉米人工点籽播种是除机械播种外的另一种重要播种方式,其优势在于,投入成本低,播种质量高,地墒损耗少,时间上机动灵活。已有的人工玉米点播装置不能满足目前玉米高密度、高精度种植需求,主要表现为适播密度与生产需求吻合度低,播深不易把控,播种口易存籽漏播,自重设计不科学,使用费力。上述不足降低了整个装置的性能和优势发挥,田间缺苗断垄现象比较普遍,群体整齐度差,玉米减产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低、轻便实用、单人可操作、播种株距和深度可精确控制的玉米精播器。
本发明包括种籽导管装置、株距调节装置、播种口调控装置和手柄;种籽导管装置包括种籽导管、丢种盒,丢种盒焊接在种籽导管上端;手柄垂直焊接在丢种盒下方种籽导管的后侧面上;株距调节装置包括株距调节内管、株距调节外管、前支撑杆、播种穴定位杆、紧固螺钉、U形连接片和转动轴;株距调节内管后部插入株距调节外管内,其前端伸出并焊接有前支撑杆,前支撑杆正下方焊接有播种穴定位杆;株距调节外管前端上方装有紧固螺钉,后端与播种口前挡板上部焊接;U形连接片套在种籽导管上,其两臂前端内侧与株距调节外管和播种口前挡板上端焊接,后端弧形两侧打孔安装在转动轴上;转动轴焊接在种籽导管下部的后侧面上;播种口调控装置包括鸭嘴播种口、播深控制板、弹簧上挡杆、弹簧和前推到位杆;鸭嘴播种口包括前挡板、后挡板及侧挡板;前挡板为活动板,其上端与株距调节外管和U形连接片相连;后挡板和侧挡板为种籽导管下端的延伸部分,侧挡板是种籽导管下端切割后形成的三角板;播深控制板垂直焊接在后挡板上方;弹簧上挡杆垂直焊接在种籽导管前侧面并位于株距调节外管的上方;在弹簧上挡杆与株距调节外管之间装有弹簧;前推到位杆竖直焊接在弹簧上挡杆前端下方并位于弹簧外侧。
播种口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播种口入土深度和开合过程,精准地把种籽播入土壤。株距调节内管和株距调节外管的长度均为14-15cm,可满足种植密度3500-6000株/亩(行距60cm)农艺要求;株距调节内管上标有刻度线,方便调节株距。播深控制板距鸭嘴播种口下端缘4.5-5.5cm。鸭嘴播种口前挡板与株距调节外管焊接角度为95-105o。丢种盒上缘口直径7-9cm,盒壁坡度50-60o。前推到位杆焊接在弹簧上挡杆前部下面。
使用前先划出种植播种线,一般行距为60cm。根据种植密度要求,计算株距尺寸,调节株距调节装置。松动紧固螺钉,拉伸株距调节内管至目标尺寸,锁紧紧固螺钉。操作时单手持手柄,种籽导管向身体倾斜,保持株距调节外管大体与地面平行,将鸭嘴播种口插入土壤。另一手向丢种盒内投放种籽,待种籽落至鸭嘴播种口后,前推玉米精播器至前推到位杆接触到株距调节外管。缓速上提玉米精播器,弹簧回弹将鸭嘴播种口前挡板复位,完成一次播种过程。下一播种过程,以上一过程播种穴定位杆标记点为播种穴位置。
本发明产品由单人操作,株距、播深控制精准,漏播率低,使用灵活轻便,作业成本低,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高。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试制,山西省玉米区域试验临汾承试点试用,效果显著,优势明显。该装置株距调节范围是18.5-31.5cm,以常规行距60cm计算,播种密度范围为3500-6000株/亩,基本满足了当前玉米种植的要求。使用该装置播种玉米,作业效率为2-3亩/人·天。对于频繁更换种籽、调整种植密度等农作物小区试验尤为实用。除玉米外,本发明产品还适用于花生、葵花、蓖麻等株距较大的作物播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U形连接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丢种盒,2、手柄,3、种籽导管,4、U形连接片,5、转动轴,6、播深控制板,7、后挡板,8、前支撑杆,9、株距调节内管,10、紧固螺钉,11、株距调节外管,12、前推到位杆,13、弹簧上挡杆,14、播种穴定位杆,15、弹簧,16、前挡板,17、侧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21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含硒的高粱芽莱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易于分选的农用物料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