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0437.3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6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9/05 | 分类号: | H01R9/05;H01R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与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连结来使用的同轴型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所使用的信号传输介质,可广泛采用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公知有用于将那样的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与印刷配线基板高效率连接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构成为,在绝缘外壳的外周侧安装有由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的外部导体壳(屏蔽壳),并且,壳盖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并且构成为,在连结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时处于打开状态的壳盖部以使得配置于外部导体壳的内侧区域的内部导体触头一起被压倒的方式进行闭合,从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进行塑性变形而弯折,由此,成为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夹持住的状态,可实现电连接。
根据具有这种构造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可省略用于将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与内部导体触头连结的软钎焊连接作业,因此,组装作业性得以提高,并且,还可获得如下优点:可消除由软钎焊材的废弃等所引起的环境方面的问题,而且,没有因软钎焊的使用量的差异而引起的特性阻抗偏差。
然而,在以往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传输信号的高频化、电连接器的急速的小型化或低矮化的发展,存在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程度(VSWR)成为不匹配状态的倾向,目前难以维持良好的高频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0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能够以简易的构造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同轴型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外壳,其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连结;外部导体壳,其由以覆盖该绝缘外壳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的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内部导体触头,其配置于该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并且,对所述外部导体壳所具有的环状开口部进行打开、关闭的壳盖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环状开口部,在所述绝缘外壳设有可与所述壳盖部一体地进行开闭的绝缘按压板,该同轴型电连接器构成为,在所述壳盖部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被关闭时,所述绝缘按压板以形成弯折部的方式变形,从而在该绝缘按压板的按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按压并接触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而形成所述接线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按压板的表面的局部且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和所述内部导体触头之间的接线部分面对的位置设有空间部,该空间部由呈台阶状凹陷的槽的内壁形成,所述空间部配置于所述外部导体壳中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且所述空间部的在与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径尺寸W1形成得小于所述内部导体触头的舌片状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W2。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在绝缘按压板上由呈台阶状凹陷的槽的内壁形成的空间部处于与配置于外部导体壳的径向上的内侧区域的接线部分面对的配置关系,因此,由该空间部形成的阻抗调整用的空气层以与容易产生阻抗的不匹配的接线部分相对的方式配置,可高效率地进行作为电连接器的重要设计要素的阻抗的匹配程度(VSWR)的调整,从而可在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或低矮化一边的同时容易地维持高频信号的良好传输。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所述空间部以沿着所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设于从所述接线部分到所述弯折部为止的区域。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在绝缘按压板的弯折部沿着径向与外部导体壳相对的部位也同样地,由设于绝缘按压板的空间部形成阻抗的调整用的空气层,可更高效率地进行阻抗的匹配,并且,绝缘按压板在弯折部处的刚性因空间部而降低,因此,容易进行该绝缘按压板的弯折作业而会不产生破损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按压板构成为,沿着以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壳的环状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延伸,在所述壳盖部的内壁面形成有与所述空间部相对的壳侧凹槽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第一精工株式会社,未经第一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04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