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挫伤初期的口服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5427.0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1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生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生禄 |
主分类号: | A61K36/804 | 分类号: | A61K36/804;A61P19/08;A61P29/00;A61P19/04;A61K35/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骨折 软组织 挫伤 初期 口服 药物 | ||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含有原料或其与不明结构之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来源 于植物的材料。
背景技术
骨折及软组织挫伤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占总创伤病人的30%左右,严重影响人们 身体健康。骨折及软组织挫伤属于中医学伤骨、伤筋的范畴,是指外力作用所致的骨或骨连 续性中断或软组织损伤的各种损伤性疾病。
目前市场上缺乏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挫伤初期的特效口服药物,现在临床上使用的骨折及 软组织挫伤初期的中成药针对性不强,多为单纯消肿止痛类药物,无法促使骨痂尽早形成, 促进骨折早日愈合,且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药物的缺点,提供一种针对骨折及软组织挫伤 初期病理环节及症状、体征能够促进外伤性炎症及骨折患处的修复、愈合,达到使筋骨损伤 处疼痛、肿胀、局部青紫瘀血斑消散、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临床上使用方便、价 格低廉、副作用小的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挫伤初期的口服药物。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是以下述质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 制成的口服药剂:
制备本发明药物的优选中药原料质量份配比是:
制备本发明药物的最佳中药原料质量份配比是:
将上述各组分按常规方法制成的口服药剂是制剂学上所说的胶囊剂或片剂或散剂。
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本发明配比中的以上15味中药,取当归、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地黄、延胡索、 木香、牛膝、陈皮、桃仁、泽兰、合欢皮等13味粉碎成细粉,过80~100目筛,备用。取海马 单味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100目筛,备用,另取三七单味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100目 筛,备用,将上述三种细粉用研磨法相加而混匀,装胶囊,即得。每粒重0.2g,每克含中药 原料1g。
本发明药物片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本发明药物片剂所用的中药原料以及质量配比与本发明药物胶囊剂所用的中药原料完全 相同,中药原料的制备工艺步骤与本发明胶囊剂制备工艺中药原料的制备工艺步骤相同,所 用的辅料以及其它工艺步骤按片剂的常规制备工艺进行。每片重0.4g,每克含生药0.5g。
本发明药物散剂的制备工艺如下:
本发明药物散剂所用的中药原料以及质量配比与本发明药物胶囊剂所用的中药原料完全 相同,中药原料的制备工艺步骤与本发明胶囊剂制备工艺中药原料的制备工艺步骤相同,其 它工艺步骤按散剂的常规制备工艺进行。每袋重1g,每克含中药原料1g。
本发明药物经临床试验表明,本发明药物临床总有效率为90.9%,具有促进外伤性炎症及 骨折患处的修复、愈合,达到使筋骨损伤处疼痛,肿胀、局部青紫瘀血斑消散、促进骨折愈 合等功效,本发明药物能够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初期出现的局部肿胀、疼痛,瘀斑,关节 活动受限等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生产本发明药物胶囊剂产品1000粒为例所用的中药原料和辅料及其配比为: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本发明配比中的以上15味中药,取当归、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地黄、延胡索、 木香、牛膝、陈皮、桃仁、泽兰、合欢皮等13味粉碎成细粉,过80~100目筛,备用。取海马 单味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100目筛,备用,另取三七单味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100目 筛,备用,将上述三种细粉用研磨法相加而混匀,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每粒重0.2g, 每克含中药原料1g。
以生产本发明药物片剂产品1000片为例所用的中药原料和辅料及其配比为:
其制备工艺按本发明片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每片重0.4g,每克含中药原料0.5g。
以生产本发明散剂产品1000g为例所用的中药原料及其质量配比为:
其制备工艺按本发明散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每袋重1g,每克含中药原料1g。
在本实施例的配比中,中药原料各组分的质量份为: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生禄,未经张生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54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