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4591.X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7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杜康;刘新全;闫畅;赵建明;孙天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博硕东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309 天津市东丽区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转换 试纸条 荧光 检测 光强衰减 反演 衰减 跃迁 荧光定量检测 时间函数 食品安全 荧光光子 准确定量 荧光光 服务器 出厂 | ||
一种用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检测方法,每个上转换荧光试纸条设定唯一的标识ID,包括:分别获取滴有待测样品的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ID信息、荧光光强对应的电信号值和确定检测时使用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时间;从服务器中获取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ID信息相对应批次的上转换荧光光子的衰减跃迁速率,出厂时间;将衰减跃迁速率代入时间函数反演公式,得出所述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光强衰减参数;将电信号值和光强衰减参数代入浓度反演公式,得出样品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本发明能够准确定量检测出多种和食品安全相关的物质的含量,为提高上转换荧光定量检测准确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上转换发光材料标记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便于观察、操作简单且不损伤样本等诸多优点,而且其毒性小、光学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不会对生物体产生损害、吸收和发射带窄、荧光寿命长。
作为快速发展起来的热门荧光标记技术,目前国内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技术在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细胞成像、生物检测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尤其在农药、兽药残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令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未有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上转换荧光定量分析检测的检测方法。
被测物滴入上转换荧光试纸条后,红外线照射下的试纸条检测带会被激发出荧光,而荧光的光强与被测物的浓度呈一定比例关系,因此可见光的强度能反演出被测物的浓度。在理想状态下,每个试纸条检测带对同一浓度样品的检测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即:在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不论哪一批次的试纸条被滴入同一浓度的被测物后,都应被激发出相同光强的荧光。
如在理想状态下,上转换材料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衰减公式为:
Lt=L0exp(-tτ)
其中,Lt为实际荧光光强;L0为时间为零时的光强;t为贮存时间;τ为荧光寿命的倒数,而荧光寿命可直接由实验方法测得:脉冲法是最常使用的技术,其中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是较普遍使用的手段。
然而实际使用中,由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基底并非由单一物质组成,而且荧光标记物的制备过程会掺入杂质等原因,因此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荧光存在状态的复杂性。在激光器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试纸条被滴入相同浓度的被测物后,光电探测器对不同批次试纸条检测带的检测结果不尽相同,即激发出的荧光强度不完全一致;而且同批次试纸条贮存时间越长,其检测带中标记物的活性衰减越多,也会影响荧光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不同批次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用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检测方法,首先为每个上转换荧光试纸条设定唯一的标识ID,并将不同批次的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相关数据存储到服务器中,在每次使用上转换荧光试纸条对样品进行所含物质浓度检测时,都要进行如下步骤:
1)分别获取滴有待测样品的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ID信息、荧光光强对应的电信号值X和确定检测时使用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时间t1;
2)从服务器中获取与步骤1)中所述的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ID信息相对应批次的上转换荧光光子的衰减跃迁速率α,出厂时间t0;
3)将步骤2)获取的上转换荧光光子的衰减跃迁速率α代入时间函数反演公式,计算出所述上转换荧光试纸条的光强衰减参数L,
L={A+k exp[-α(t1-t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博硕东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博硕东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45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