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振板及有机EL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8366.5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7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柳沼宽教;清水享;宇和田一贵;村上奈穗;小岛理;武田健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04 | 分类号: | G02B1/04;G02B5/3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位差层 偏振板 有机EL面板 折射率特性 视角特性 显示特性 层叠体 偏振片 吸水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视角特性优异且抑制显示特性的变化的偏振板。本发明的偏振板用于有机EL面板,具备偏振片(10)、第一相位差层(30)、及第二相位差层(40)。第一相位差层(30)显示出nx>ny≥nz的折射率特性,满足Re(450)<Re(550)的关系,其吸水率为3%以下。第二相位差层(40)显示出nz>nx≥ny的折射率特性。第一相位差层(30)与第二相位差层(40)的层叠体的Re(550)为120nm~160nm,Rth(550)为40nm~100nm。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母案申请的申请号:201380029874.3,申请日:2013.6.18,发明名称与本申请相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偏振板及有机EL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薄型显示器的普及,提出有搭载有机EL面板的显示器。已知有机EL面板具有反射性较高的金属层,因此容易产生外部光反射或背景的映入等问题。因此已知,通过将圆偏振板设置于视认侧(視認側)而防止这些问题。作为通常的圆偏振板,已知有将以环烯烃(COP)系树脂膜为代表的相位差膜(代表性的是λ/4板)以其迟相轴相对于偏振片的吸收轴成为约45°的角度的方式层叠而成者。已知COP系树脂的相位差膜具有相位差值不取决于测定光的波长而大致固定即所谓的平缓的波长分散特性。于将包含此种具有平缓的波长分散特性的相位差膜的圆偏振板用于有机EL面板的情形时,有无法获得优异的反射色相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有包含具有相位差值随测定光的波长而增大即所谓的逆分散的波长相关性(逆分散波长特性)的相位差膜的圆偏振板(例如专利文献1)。于将此种圆偏振板用于有机EL面板的情形时,正面方向上的外部光反射及反射色相得以大幅度改善。但是,于自斜向观察面板的情形时,获得与正面方向的色相不同的色相,该色相差会成为较大问题。另外,亦确认到面板的显示特性经时性地变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255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现有的课题而完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角特性优异且抑制显示特性的变化的偏振板。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偏振板用于有机EL面板,具备偏振片、第一相位差层、及第二相位差层,该第一相位差层显示出nx>ny≥nz的折射率特性,满足Re(450)<Re(550)的关系,该第二相位差层显示出nz>nx≥ny的折射率特性,该第一相位差层与该第二相位差层的层叠体的Re(550)为120nm~160nm,Rth(550)为40nm~100nm,该第一相位差层的吸水率为3%以下。
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于所述偏振片与所述第一相位差层或所述第二相位差层之间不含光学各向异性层。
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相位差层由含有来源于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所形成。
[化1]
(所述通式(1)中,R1~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1~碳原子数20的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环烷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芳基,X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2~碳原子数10的亚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环烷基、或者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芳基,m及n分别独立地为0~5的整数。)
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相位差层由含有来源于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所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83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系统、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方法
- 下一篇:设备真伪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