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增氧活化的生态修复装置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4405.4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0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胜;曹国平;李友明;刘士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雷月华;杨燕瑞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活化 生态 修复 装置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增氧活化的生态修复装置及 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工农业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富营养化物质在水体中的累积,我国的水生 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我国是缺水型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更严重的是我 国90%的城市河道受到了污染,50%以上河道存在严重污染,75%的湖泊受到人 工污染而富营养化,其中绝大部分已超越了生态自我修复的临界点。
例如养殖水体,往往因水产排泄物及残饲在水体的积累发酵,水体中氨氮 及亚硝酸盐的毒性物质的不断累积,导致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夺氧使水产致病减 产,养殖户为保产量往往向水体中投入大量抗生素及毒性农药,造成成本增高 且存食品安全隐患,而现有增氧机往往效率低而能耗大又无法减降毒性物质, 因而养殖水体减降氨氮及亚硝酸盐的毒性物质与节能高效增氧,已成广大水产 养殖户的共同心声。
可见我们已面临着严重的水生态环境危机。水体的生态修复迫在睸睫,任 重而道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 增氧活化的生态修复装置。该装置是一种曝气、动态微循环以及复合益生微生 物协同作用进行水体生态修复装置,可对被污染的水体(包括养殖水体、景观 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以及黒臭河涌水体)进行高效增氧、动态水体微 循环、水质净化和活化等,从而实现水体的高效生态修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水体增氧活化的生态修复装置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量体裁衣”式的技术方案。即是制定技术方案时, 根据需生态修复的水体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性质、该水体面积和容积、该水体 污染的程度、最终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等指标,综合分析研究,制定技术方案。
首先要确定人工浮岛的构建技术与装置。根据需修复水体的各种指标参数, 确定人工浮岛的体积;循环水泵的功率流量以及连接管径和连接方式;曝气系 统的风机功率、风管管径及连接方式、曝气头的种类和数量;生物载体的数量; 益生复合微生物的复合配方等。
一种水体增氧活化的生态修复装置,主要装置为人工浮岛及附属设施,所 述附属设施包括供电系统、循环水泵系统、高效节能曝气系统、水生植物、生 物载体、复合益生微生物及其活化装置。
所述供电系统优选为太阳能供电系统。人工浮岛上可装设太阳能供电系统 利用自然界的太阳能作为能源供给,也可切换至市电供电。
所述的循环水泵系统包括低扬程大流量的循环水泵及管路系统。根据需要, 循环水泵的功率可从50w至500w,流量Q=15m3/h至150m3/h,扬程3m至6m; 水中管道用PVC管,管径从50mm至200mm。
所述的高效节能曝气系统,是指包括风机、管道及曝气头等设施组成的曝 气系统。根据需要,风机可用100w至1000w;风管即管道可用PVC管,管径 从50mm至150mm;曝气头可用微孔曝气头、旋混式曝气头、或是其它标准的 或非标的曝气头。
所述的生物载体是指比表面积很大(250~650m2/m2)的微孔矿物,如蜂巢 石、沸石等,做成10mm至50mm的不规则颗粒状,用一个PVC或不锈钢网状 或做成网笼的容器(每个0.2~0.5m3)把生物载体装在其中,悬挂在浮岛底部的水 体中(悬挂1至12个),其作用是作为益生复合微生物繁殖代谢的场所。
所述的益生复合微生物,是指根据不同水体用高科技复配的生物制剂,主 要包括光合菌、EM菌、乳酸菌、絮凝菌、微量元素及营养剂等,不同的水体有 不同的复合配方。根据水体的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程度、修复要求等参数,灵 活机动量体裁衣式调配复合益生微生物的种类和使用数量,协同净水和活水。 这些复合益生微生物在水体中借助水生植物的根系和仿生水草大量繁殖和代 谢,同时活化和净化水体,匀水泵又不断使局部的水更替,从而实现水体的生 态修复。
所述人工浮岛的面积为1.5平方米~15平方米。
所述附属设施还包括电子灭虫灯。所述的电子灭虫灯是指市售产品,可在 晚上灭虫让虫掉进水里,用于喂水中的水产如鱼蟹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44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