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热转换技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0937.0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7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南林 |
主分类号: | F24J2/12 | 分类号: | F24J2/12;F24J2/04;F24J2/46;F24J2/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8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热 转换 技术 设备 | ||
1、技术领域
一种光热转换技术设备是采用太阳能加热液体的方法,将光能储存在热容量高的液体中的 技术设备,其技术属于可再生能源领域。
2、背景技术
人类的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没有环境污染,是人类 理想的清洁能源。现有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如光伏发电技术、热管加热技术等,要么是成本 高,要么是受天气状况限制,难以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利用高温高热容液体降温 时释放出的热量作为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用于取暖、加热、发电、以及驱动海、陆、 空运载工具。光热转换技术装置是采用太阳能加热液体的方法,将光能储存在高热容液体中 的技术设备。该设备制备的高温高热容液体具有成本低、便于运输、存储、可重复利用的特 点,并且不受天气影响。解决了现有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成本高、受天气状况限制的问题。
3、发明内容
一种光热转换技术设备由抛物面聚光装置、黑洞加热装置、高热容液体供应装置、及高温 液体储存装置构成;抛物面聚光装置用于解决光能采集与聚焦问题,黑洞加热装置用于解决 提高光能转换为热能的效率问题,高热容液体供应装置用于解决热能载体问题,高温液体储 存装置用于解决高温液体保温及便于储存、运输问题。
抛物面聚光装置由具有优良光反射功能的金属抛物面(1)、自动调整金属抛物面(1)角 度朝向光源的球形方向控制器(2)、及用于承载和固定金属抛物面(1)的圆柱形基座(3) 构成;金属抛物面(1)开口向上,球形方向控制器(2)安装于金属抛物面(1)顶点下方, 并且固定在圆柱形基座(3)的上端。
黑洞加热装置由保温材料制作的外球壳(4)、位于外球壳(4)内的球形金属罐(5)、位 于球形金属罐(5)内并与球形金属罐(5)底部连接的具有耐高温功能的金属材质内球壳(6)、 位于球形金属罐(5)内表面与金属材质内球壳(6)外表面构成的空腔内的高热容液体(7)、 位于球形金属罐(5)顶部的高热容液体入口(8)、位于球形金属罐(5)下方的高温液体出 口(9)、位于高温液体出口(9)的温控电磁阀门(10)、位于球形金属罐(5)底部并与内球 壳(6)空腔贯通的圆形光能入口(11),连通温控电磁阀门(10)与高温液体储存装置液体 通道阀门(22)的保温导管(23)、及将黑洞加热装置固定于金属抛物面(1)上方光束焦点 位置的三脚形状金属支架(12)构成;圆形光能入口(11)与金属抛物面(1)上方焦点位置 重合,利于光能进入内球壳(6)后,在内球壳(6)内壁发生多次反射,提高光热转化效率, 并且解决内球壳(6)受热均匀问题。
高热容液体供应装置由球形高热容液体金属罐(13)、位于高热容液体金属罐(13)顶部 的液体入口(14)、位于高热容液体金属罐(13)底部的高热容液体出口(15)、连通高热容液 体金属罐(13)与黑洞加热装置高热容液体入口(8)的高热容液体导管(16)、及支持并固 定高热容液体金属罐(13)处于黑洞加热装置上方的圆柱形支柱(17)构成;高热容液体金 属罐(13)处于黑洞加热装置上方,利于高热容液体依靠自身重力通过高热容液体导管(16) 流入黑洞加热装置。
高温液体储存装置由圆柱体金属罐外壳(18)、内表面具有光反射功能的圆柱体金属罐内 壳(19)、位于金属罐外壳(18)与金属罐内壳(19)之间的保温层(20)、存储在金属罐内 壳(19)内的高温液体(21)、及高温液体通道阀门(22)构成;黑洞加热装置将高热容液体 (7)加热到设定温度时,温控电磁阀门(10)自动开启,将高温液体(21)通过保温导管(23) 导入高温液体储存装置;表面具有光反射功能的圆柱体金属罐内壳(19)及保温层(20)可 以阻挡储存在金属罐内壳(19)内部的高温液体(21)以辐射和传导方式流失热量。
4、附图说明
图1是光热转换技术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是黑洞加热装置垂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 高温液体储存装置结构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
以适用于家庭取暖、加热、发电的小型光热转换技术设备为例,其优化设计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南林,未经刘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0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IMO OFDM通信系统的分集传输模式
- 下一篇:汇流条安装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