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砷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9752.8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史谊峰;王华;惠兴欢;祝星;王冲;祁先进;张福长;赵占冲;王晓武;魏永刚;胡建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102***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泥 无害化 处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砷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属于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将含水率<40%高砷重金属污泥在温度为100~300℃条件下预煅烧0.5~3h得到煅烧产物;将得到的煅烧产物根据质量比为30~80:10~40:1~30加入石灰和添加剂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料;将得到的混合物料进行成型产出固化体,冷却后进行安全储存。通过本方法处理后的污泥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浓度均可达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砷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属于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有色重金属冶炼以火法冶炼为主,而重金属火法冶炼大都采用烟气洗涤的方式去除烟气中存在的杂质成分,进而会产生大量的酸性重金属废水,此类废水通过石灰-铁盐法或中和法处理后转化为达标的工业用水,伴生于重金属矿物中的砷(As)和其他重金属元素通过中和沉淀的方法全部进入至中和渣(含砷重金属污泥)中。故此,有色重金属冶炼行业每年要产生数百万吨的此类重金属污泥,在毒性浸出实验中砷、铅(Pb)、镉(Cd)、锌(Zn)、汞(Hg)、硒(Se)等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毒性都超过国家标准,现被定义为危险废弃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编号HW24)。受制于技术限制、环保要求、处理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此类重金属污泥仍无法有效处置或利用,企业大都将重金属污泥堆存在“三防”渣库中。而砷是一种类金属物质,能形成一系列的高毒类化合物。“三防”渣库中堆存的重金属污泥,不仅维护成本高,而且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地震、泥石流、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将对当地生态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目前含砷污泥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有色冶炼、化工制酸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高砷原料的使用使得有色冶炼、化工制酸行业的含砷污泥库满为患,污染隐患突出,已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重金属污泥的无害化处置或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乎有色重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针对这种含砷重金属污泥的处置,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比较通用的有无害化固化、塑性固化处置法、药剂固化处置法、高温还原分解处置法、聚合固化处置法以及熔融固化处置法等。其中无害化固化技术由于具有原料易得、运行成本低、固化效果较好等方面的优势,是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含砷废渣无害化处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砷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推荐处置技术。目前,含砷废渣水泥固化虽然也能满足技术需求,但对于高砷重金属污泥而言,单独水泥固化存在成本较高、浸出毒性不稳定等因素。本发明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对高砷重金属污泥预处理、组分配比、成型方式、养护制度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高砷重金属污泥的无害化固化无害化处置技术,该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原料适应性强的优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砷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通过本方法处理后的污泥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浓度均可达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要求,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砷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预煅烧:首先将含水率<40%高砷重金属污泥在温度为100~300℃条件下预煅烧0.5~3h得到煅烧产物;
(2)配料:将步骤(1)得到的煅烧产物根据质量比为30~80:10~40:1~30加入石灰和添加剂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料;
(3)将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料进行成型产出固化体,冷却后进行安全储存。
所述步骤(1)中的高砷重金属污泥主要成分为硫酸钙水合物(CaSO4•xH2O),干基污泥中砷含量0.5~3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97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圆机上的可变换编织三角
- 下一篇:一种具有良好保暖性的珊瑚绒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