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8016.0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1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胜;任善军;杨志伟;毛守博;何建奇;国德防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宇峰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冷 联机 制冷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根据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确定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并将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比较:若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旁通阀,以及调节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能够提高系统的高压压力,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层和大型公共建筑。在部分高层建筑中,由于配管过长和安装空间的不足,风冷多联机的应用常常受到限制。水冷多联机弥补了风冷多联机的不足,它噪音小,对安装空间要求小,既有风冷机型便于控制和管理等优势,又比风冷多联机具有较高的能效。在具有节能要求高的工程中,逐步开始使用。
水冷多联机机组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室外机,和多台安装在不同应用空间的室内机系统组成,它和风冷多联机的主要差别是室外机换热器使用循环水作为冷热源。由于没有强制空气对流的风扇电机模块,水冷多联机的外机的噪音较小,可以安装在室内,利用循环水作为冷热源,进行热量运输和传递。由于水-冷媒的换热模块换热效率远大于空气-冷媒的换热模块,水冷多联机的外机所占体积一般只有风冷机型的1/3,极大的便利了安装使用。
大型多联机在低温制冷,特别内机小负荷(运行内机能力占外机能力较小)运行时,系统运行容易低压压力过低,内机容易出现防冻结,不能持续运行的情况。防冻结的持续进入,影响了室内机温度控制的波动,影响使用的舒适性。另外由于室外冷凝器换热量较大,系统的高压容易出现低于压缩机要求的最低压力,对压缩机的可靠运行造成影响。多特别是水冷多联机,使用循环水作为冷热源,循环水的流量使用过程中一般不调节。低温制冷运行时不仅系统高压无法达到要求数值,而且因为低温制冷时冷凝器的换热能力太大,导致供给内机的冷媒焓值过低,吸热能力过大,室内温度不太高时,内机容易出现蒸发压力过低,蒸发器结冰的情况,影响系统的可靠连续运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多联机及其制冷的控制方法,能够提高系统的高压压力,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多联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室外换热器进口管路上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还包括:
过冷装置,所述过冷装置包括过冷却器、过冷进口管、过冷出口管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过冷进口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冷却器的进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过冷却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过冷出口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过冷却器的出口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在所述过冷进口管上;
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路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过冷却器之间的管路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多联机制冷的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
根据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确定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并将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比较:
若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打开所述旁通阀,调节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
其中,通过以下步骤调节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检测所述压缩机排气口处的排气温度;
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初始开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80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