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心肺复苏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34602.8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6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戴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慧芳 |
主分类号: | A61H31/00 | 分类号: | A61H31/00;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复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急症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心肺复苏器系统。
背景技术
地震、火灾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现场情况复杂、重大装备难以立即进入、伤员批量发生等特点,在上述灾害现场的伤员急救所使用的心肺复苏器的胸外按压和通气功能均为气控气动式,其按压和送气功能完全依赖于气瓶中的氧气,因此存在耗氧量大的缺点,不能对大批量伤员进行批量救治。
心肺复苏技术应用于临床急救对于拯救患者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其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由最初主动胸部按压逐渐发展到胸部联合按压。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主要围绕改善心肺血流动力学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心肺复苏装置多集中在单纯压胸的设备动力改进和智能化控制方面。胸部联合按压技术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都证实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是得到公认的有效方法,与标准的单纯胸部按压相比,它能增加冠脉灌注压和主动脉收缩压,提高生存率,并无明显创伤,但目前国内外这项技术还只是依靠手动实施,抢救过程中需要几个人员的配合。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心肺复苏器系统,设计了电动式心肺复苏器系统,以实现胸外按压的电控电动式控制模式和呼吸通气的电控气动式控制模式,此装置可有效节约氧气,实现多人次的快速救治,可以有效解决技术背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心肺复苏器系统,包括主控制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有强度控制电路、继电器电路、电源、按键、比例电磁阀和信号放大电路,所述电源与强度控制电路相连,所述强度控制电路与继电器电路相连,所述继电器电路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连杆连接有橡胶按压头,所述连杆上安装有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主控制模块相连,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橡胶按压头之间设有回缩弹簧,所述回缩弹簧套接于连杆表面,所述橡胶按压头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信号放大电路相连,所述橡胶按压头用于按压病人胸部,所述比例电磁阀上端通过减压阀连接有氧气瓶,所述比例电磁阀下端连接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连接有呼吸阀,所述呼吸阀连接有呼吸面罩。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有液晶显示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有报警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给主控制模块提供5V电压,给强度控制电路提供12V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依照橡胶按压头按压频率、深度和强度来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机外接压力控制模块,所述压力控制模块包括MSP430单片机,所述MSP430单片机通过电机驱动电路与电动机相连,所述MSP430单片机通过A/D转换器连接有前放电路,所述前放电路与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相连,所述MSP430单片机连接有显示屏。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模块采用ADUC812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
进一步地,所述呼吸面罩包括罩壳、通孔、注气口和气囊,所述罩壳下沿连接气囊,所述通孔位于罩壳右下边下沿处,所述注气口位于罩壳外侧,用于给气囊充气和放气。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内填充海绵,所述通孔为圆形、矩形或梯形,所述气囊为硅胶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设有4个,通孔之间留有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橡胶按压头按压胸部,有助于静脉血从大静脉和腹部脏器流回到胸部并使动脉血流分配到心、肺、脑,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冠脉灌注压,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细胞损害,促进自主心率,提高复苏成功率,设计了电动式心肺复苏器系统,以实现胸外按压的电控电动式控制模式和呼吸通气的电控气动式控制模式,此装置可有效节约氧气,实现多人次的快速救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压力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呼吸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主控制模块;2-强度控制电路;3-继电器电路;4-电源;5-按键;6-比例电磁阀;7-信号放大电路;8-电动机;9-连杆;10-橡胶按压头;11-位移传感器;12-回缩弹簧;13-压力传感器;14-减压阀;15-氧气瓶;16-安全阀;17-呼吸阀;18-呼吸面罩;19-液晶显示模块;20-报警模块;21-压力控制模块;22-MSP430单片机;23-电机驱动电路;24-A/D转换器;25-前放电路;26-显示屏;27-罩壳;28-通孔;29-注气口;30-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慧芳,未经戴慧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46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自我完善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构建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纳米氧化铬颗粒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