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草乌珠芽繁殖技术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31105.2 | 申请日: | 2016-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0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沙本才;字淑慧;沈勇;杨生超;希丛芳;马慧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3/00;A01C1/00;A01F25/00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 地址: | 6500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草乌 珠芽 繁殖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草乌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黄草乌珠芽繁殖技术。
背景技术
黄草乌(Aconitumvilmorinianumkom.)为毛莨科乌头属草本植物(图1)。以侧生块根入药,药材名“大草乌”、“黄草乌”、“藤乌”、“昆明堵喇”、“昆明乌头”等。在云南素有大补药之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抗炎、镇痛和解热等功效,是云南白药、百宝丹、虎力散、三乌胶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近几年随着药材需求量的加大,野生资源严重锐减,目前药用原料多为人工测生块根繁殖,很少用腋芽果繁殖和种子繁殖。由于测生块根为商品部分,用其进行繁殖不但影响商品销售量,而且不易保存、在保存过程中易发病及易引起连作带来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黄草乌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易保存、在保存过程中不易发病提黄草乌珠芽繁殖技术,从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黄草乌珠芽繁殖技术,包括步骤:
1)采集
于当年8月中旬至11月上旬分批采集已经成熟的腋芽果;
2)贮藏
将每次采集的腋芽果需放在阴凉地方贮藏,贮藏前,先用含水40~60%的沙子或沙壤土3~5cm平铺在地上,放上一层腋芽果,再盖上3~5cm厚沙子或沙壤土,依状类推,最后用透气较好的编织袋覆盖,储藏期间注意沙子的湿度,每隔3~5天用喷雾壶进行表面喷永,以保持潮湿;
3)消毒
播种前,筛出贮藏的腋芽果,进行喷雾消毒,晾干水汽后备用;
4)分级
将已经消毒的腋芽果按大、中、小三种粒型分级;
5)播种
a.播种时间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或3月中旬至4月初播种;
b.精细整地
前作收获后,及时耕翻,减少病虫害,播种前再抄犁2次,清除杂草,曝晒数日后打垡,使土壤充分匀细、疏松;
c.开沟理墒
按东西向拉绳开沟理墒,每墒宽65~70cm,沟宽35~40cm,沟深20~30cm,长度据田地而定;理好墒后,将墒面土壤搂平,并打碎墒面的大土垡,使墒面土壤平整、细碎、疏松;
d.施用底肥
在理好的墒面上开沟,将腐熟农家肥1500kg/亩和复合肥30kg/亩,拌合均匀后施在沟内,覆盖3~5cm厚的细土,防止腋芽果与肥料直接接触而烧苗;
e.分级播种
每亩13000~15000株,大粒种采用点播,每5cm左右播l粒,播种量为70kg/亩左右;中粒和小粒种采用撒播,播种量为50~60kg/亩,播种后覆土4~6cm,并用松树叶或潲毒后的稻草覆盖,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散失;
6)田间管理
a.保证苗齐苗壮
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播种的腋芽果,开春后注意土壤湿度,湿度保持在60~70%,不宜淹渍;晴天约2~3天浇1次水,为出苗提供所需水分;待出苗达90%以上逐渐揭去覆盖物,进行喷施消毒,减少病害发生;出苗期间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保证苗齐苗壮;
b.插杆打架
4月中下旬第一次施肥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插杆打架;
c.打尖封顶
7月中下旬或当植株现雷时开始打尖封顶,到开花时基本完成,打尖长度为20~40厘米;打尖后的植株,长出腋芽或腋芽果应随时摘除,摘芽时不要损伤叶片或植株老叶,保证叶片完好;长出的腋芽果,可以采收后作为种源进行繁殖;
d.按时追肥
第一次追肥时间为4月中下旬,株高为50~60cm,叶片6~8片时,施用2吨粪水浇施,或者50千克钾肥和40千克尿素/亩兑水浇施,提高苗壮、加快茎叶快速生长和增强抗性;
第二次追肥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植株花蕾形成初期,结合打尖封顶用2‰尿素、1.5‰的磷酸二氢钾兑水浇施于植株的根部,同时加入杀虫和杀菌的农药,保证块根膨大期的养分和防治病虫害的侵害;
e.中耕除草
结合2次追肥、插杆、打尖等措施,进行田间除草;同时雨季大多为高温高湿,杂草容易滋生,应根据田间情况及时除草,保持地无杂草,沟无积水;
7)病虫害防治
a.农业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11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麻的定位定向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半干旱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