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构件、边柱、阳角柱及中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9803.9 | 申请日: | 2016-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4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许峰;李振兴;许伟;贾连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2 | 分类号: | E04C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构件 边柱 角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钢构件、边柱、阳角柱及中柱。
背景技术
钢结构住宅是指以工厂生产的经济型钢材构件作为承重构件,以新型轻质、保温、隔热、高强的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而构成的居住类建筑。
由于单个构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现场吊装。目前,在钢结构住宅中,大多数以经济型钢材构件作为装配单元。然而,以钢构件作为装配单元的钢结构存在装配率低,现场安装工作量大,需要现场焊接作业,现场拼接节点多处于构件重要受力位置,拼接质量不宜保证,从而直接影响了整个结构的受力性能。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单个构件在现场安装过程中,存在焊接工作量大、且焊接点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钢构件、边柱、阳角柱及中柱,用于以单独房屋作为装配单元的钢柱的连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单个构件在现场安装过程中,存在焊接工作量大、且焊接点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钢构件,包括:
平钢板腹一,所述平钢板腹一上设置有第一孔洞;
平钢板腹二,所述平钢板腹二上设置有第二孔洞,所述平钢板腹二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
平钢板侧一,所述平钢板侧一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
平钢板侧二,所述平钢板侧二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二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
顶钢板一,所述顶钢板一的下表面垂直于所述平钢板腹一、平钢板腹二、平钢板侧一和平钢板侧二;
顶钢板二,所述顶钢板二平行于所述顶钢板一,且所述顶钢板二的上表面垂直于所述平钢板腹一、平钢板腹二、平钢板侧一和平钢板侧二。
优选地,
所述平钢板腹一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和所述平钢板腹二上设置有第二孔洞为连接螺栓孔。
优选地,
所述平钢板腹一上设置的第一孔洞的数量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长度呈正比;
所述平钢板腹二上设置的第二孔洞的数量与所述平钢板腹二的长度呈正比。
优选地,
所述平钢板侧一的第二个侧边和所述平钢板侧二的第二个侧边不相交,所述平钢板侧一的第二个侧边、所述平钢板侧二的第二个侧边、所述顶钢板一的第一侧边和所述顶钢板二的第一侧边组成一个镂空的矩形。
优选地,
还包括:内侧钢板,所述内侧钢板平行于所述顶钢板一;
所述内侧钢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侧二的内表面相接触,所述内侧钢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二的内表面相接触,所述内侧钢板的第三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内表面相接触,所述内侧钢板的第四侧边与所述平钢板侧一的内表面相接触,所述内侧钢板的第五侧边与所述顶钢板一的第一侧边相平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边柱,包括: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2个钢构件;
所述钢构件通过螺栓连接形成T型边柱。
本发明实施例另外提供一种阳角柱,包括: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3个钢构件;
所述钢构件通过螺栓连接形成阳角柱。
本发明实施例另外还提供一种中柱,包括: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4个钢构件;
所述钢构件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十字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钢构件,包括平钢板腹一,所述平钢板腹一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平钢板腹二,所述平钢板腹二上设置有第二孔洞,所述平钢板腹二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平钢板侧一,所述平钢板侧移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一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平钢板侧二,所述平钢板侧二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平钢板腹二的第一侧边相互垂直;顶钢板一,所述顶钢板一的下表面垂直于所述平钢板腹一、平钢板腹二、平钢板侧一和平钢板侧二;顶钢板二,所述顶钢板二平行于所述顶钢板一,且所述顶钢板二的上表面垂直于所述平钢板腹一、平钢板腹二、平钢板侧一和平钢板侧二。当该钢构件应用在钢结构住宅中时,由于钢构件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方便运行和现场吊装。由于在平钢板腹一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在平钢板腹二上设置有第二孔洞,在现场将多个钢构件组合成一个大的承重构件时,可以通过一个钢构件上设置孔洞与另一个钢构件上设置的孔洞进行连接,从而避免了现场需要大量的焊接工作,同时,由于每个钢构件之间是通过孔洞连接的,从而可以保证每个相连钢构件之间的连接质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98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