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4043.4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8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新海;孙国权;任淑雅;万一千;黄漫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3/06 | 分类号: | C25B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电催化 合成 吡咯 化合物 方法 | ||
1.一种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以芳香卤代物和吡咯及其衍生物为原料,以咪唑类离子液体为电解质,以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为反应溶剂,其特征在于:在室温条件下,以具有3,4,9,10-苝四羧酸酰亚胺结构单元的PDI类化合物为间接电催化的媒介,无需使用金属催化剂和添加碱,通过恒电流或恒电势电解的方法消耗电量1F/mol至10F/mol合成C-2位芳基化的吡咯及其衍生物;所述芳香卤代物选自芳基碘代物、芳基溴代物或芳香氯代物,其中芳香环为2-取代或4-取代苯环,取代基为吸电子取代基;所述吡咯及其衍生物为N-位取代的或非取代的,取代基为甲基或者苯基;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为二取代或三取代咪唑型离子液体;吡咯及其衍生物与芳香卤代物的摩尔比为5:1至5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电子取代基选自乙酰基,酯基或氰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质子型极性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或乙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咪唑类离子液体选自1,3-二烷基取代或1,2,3-三烷基取代的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或者1,3-二烷基取代或1,2,3-三烷基取代的咪唑四氟硼酸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电流电解法的电流为1mA-20mA;所述恒电势电解法以Ag/AgNO3为参比电极,电极电势为-1V至-9V。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电催化的媒介为3,4,9,10-苝四羧酸酰亚胺PDI类化合物,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R选自非取代的或取代的苯基,取代基选自单取代的甲基或者甲氧基;R’选自3-戊基,5-8个碳的直链烷基,环己基,或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取代基选自单取代或多取代的甲基、异丙基或甲氧基。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间接电催化合成2-芳基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DI与底物芳基卤代物的摩尔比为1:40至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404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