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家居的自学习式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2532.6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6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廖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思唯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郭霞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家居 自学习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的自学习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指利用微处理电子技术来集成或控制家中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系统,例如照明灯、咖啡炉、电脑设备、保全系统、暖气及冷气系统、照明系统、视讯及音响系统等。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是智能家居控制器,它是完成人与智能家居系统对话的人机界面。当前,该控制器有逐步变为无线控制系统的趋势。无线控制系统中普遍是采用中央控制设备(如智能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的中央控制系统,这种中央控制设备由于受到供电电源线和以太网通讯线的限制而无法快速便捷地移动,而且,这种中央控制设备需要完成无线收发、逻辑控制、存储、以太网通讯等较多功能,从而使得这种中央控制设备体积较大,功耗较大,成本较高,也无法做到可随身携带的便携性,进而导致目前智能家居无线控制系统在稳定性、便捷性和整体价格上不能达到普通家庭用户可接受的程度,影响智能家居市场的普及。为此,申请号为CN201410224712.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家居无线控制系统及方法,涉及智能家居无线控制领域,本发明的智能家居无线控制系统包括用户智能控制终端、宿主机、USB无线设备、用户被控设备、用户遥控主体和云端服务器,用户智能控制终端、宿主机和云端服务器通过网络两两相连,宿主机还通过USB无线设备分别与用户被控设备、用户遥控主体相连。
然而,随着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拥有一套住房,期望的是对于多套住房都能够利用具有同一套控制指令的智能家居系统进行控制。而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存在被盗窃或遗失的风险。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没有对这种情况下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安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存在潜在的风险。
此外,当一套住房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指令发生变化(例如:增加了指令、删除了指令或者修改了指令参数)时,用户期望智能家居系统能够自动地更新其所拥有的其他套住房的智能家居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指令集更新的同步性和安全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的自学习式控制系统,包括:更新定时器、云端服务器以及多个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中央控制设备,其中所述云端服务器与所述多个中央控制设备通过无线的方式通信,且所述中央控制设备之一通过所述云端服务器,在所述更新定时器的时间信号激励下,控制其他中央控制设备的控制指令的更新,且所述更新定时器被设置于所述云端服务器中。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控制设备包括: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第三触控单元、第一验证单元、第一通信单元、第一组合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中
第一触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第一触控信号;
第一验证单元,用于验证所述第一触控信号;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验证单元的结果进行第一次通信,并根据第一次通信后接收到的第一结果数据确定是否启动第二触控单元;
第二触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第二触控信号;
第一组合单元,根据第一结果数据和第二触控信号得到第二结果数据;
第二通信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组合单元得到的第二结果数据,确定是否接收第三触控单元接收的来自用户的第三触控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信号包括多个在时间上离散的第一触控子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单元和第二触控单元均由多个由触控阵列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验证单元包括第一存储器和第一信息处理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均为无线通信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信单元均为WiFi通信单元、3G通信单元和4G通信单元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家居的自学习式控制系统还包括多个计时器,用于分别对第一触控信号的各个第一触控子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计时。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阵列是由多个触控感应电路组成的阵列。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感应电路包括晶体管T1-T18以及电容C1-C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思唯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思唯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25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