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PTL3的社交网络系统隐私安全运行时验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2054.9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3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兵;刘东淼;段振华;赵亮;田聪;张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21/52 | 分类号: | G06F2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ptl sub 社交 网络 系统 隐私 安全 运行 验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PTL3的社交网络系统隐私安全运行时验证方法,对于待验证的性质P,用PPTL3公式来描述,然后分别将P与非P所对应的逻辑公式转化为范式,并进一步转化为范式图及带标记的范式图,根据后者可求得相应的Buchi自动机,通过改变接受集来定义一个有穷自动机并对其确定化,最终对有穷自动机求积以构造监控器;在此基础上,还公开了运行时验证在社交网络系统中的应用,通过PPTL3公式来描述社交网络应满足的性质,并建立相应的监控器,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对其进行监控以判断当前的运行是否满足该性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PPTL3的社交网络系统隐私安全运行时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ite,SNS)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广义而言,SNS是一群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的在线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快速交流、分享各种信息的途径,给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典型的SNS 国外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内有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 QQ空间等。SNS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问题。2009年5 月,Koobface蠕虫攻击Facebook,窃取用户信息并在其它SNS上传播;2011 年6月,大量新浪微博用户遭受跨站脚本攻击,自动发送微博和私信、并关注用户hellosamy;2014年9月,大批好莱坞女明星照片通过iCloud泄露,其实质原因是SNS带来的隐私泄密;2015年3月,乌云漏洞平台发布高危漏洞,显示微信红包存在设计缺陷,黑客可以设计程序自动领取他人发送的红包;2015年 9月,微信等近350款苹果APP发现Xcode“恶意后门”可致用户私密信息泄露。为减少或者防止SNS中的不安全事件,需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通过设计特定的测试用例来检测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但它并不具备完备性,且测试只能证明程序中存在问题,而不能证明程序中不存在问题;定理证明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证明系统的正确性,但它不能做到完全的自动化;模型检测通过对模型的状态空间进行穷尽搜索,以确认该系统模型是否具有某些性质,并且在大型的系统中,模型检测面临着状态空间爆炸的问题。
运行时验证(Runtime Verification,RV)是一种轻量级验证技术,它并不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而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监控,监控器通常从系统需求中产生,它根据系统运行所生成的轨迹来判断是否满足给定的性质。相较于上述的验证技术,运行时验证技术在验证大型的响应系统时有很大的优势。相比与测试,运行时验证并不给出预期输出结果,而是给出系统满足的性质,然后根据实际执行的结果来验证该性质;对比模型检测,则能体现出其轻量级的特性,因为不需要对整个系统建模,而是只考虑一次实际执行中系统所表现出的行为,因此,对于大型的系统,也不会产生状态爆炸问题;对于处理模型检测的状态爆炸问题,还有另一种技术,on-the-fly验证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模型检测,它并不存储完整的系统模型,而是只存储使得当前的验证程序可以执行下去的信息,其原因在于实际的验证过程中,能用到的实时信息只是系统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使用on-the-fly技术时,若是系统不满足待验证的性质,往往能够在只建立了系统的一小部分模型就可以得出结果,on-the-fly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大大的缩减了空间的需求,可以更好的处理大型系统,但是在缩减空间的同时,也会增加时间的需求,因为它虽然存储的不是完整的系统模型,但是本质还是根据完整的系统来验证性质,所以在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回溯,而运行时验证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它只是针对系统实际运行的一条路径来验证性质。运行时验证起源于2001年,发展至今,其涉及的领域已经十分的广泛,主要的方面有形式化验证、Web服务、恶意攻击检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20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