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冷热接头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6440.7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1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华;王小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循冠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8 | 分类号: | H05B3/08;H05B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田怡春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发热 电缆 冷热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接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冷热接头。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具有耐腐蚀、抗氧化(金属容易氧化造成局 部击穿)、高稳定性、寿命长(在300摄氏度下普遍能够达到稳定工作100000小 时的时间)等特点。其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铝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 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是具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 新型材料。
由于碳纤维电缆或碳纤维热轨能够获得大的发热面积并且受热均匀,因此 受到广泛关注。如碳纤维地暖或碳纤维壁式取暖器或碳纤维立式取暖器等较为 大型的取暖装置一般采用碳纤维电缆或由碳纤维制成的热轨作为发热源。但是, 碳纤维发热丝与电源线芯线接触连接以后的碳纤维发热电缆接头,在使用过程 中经常出现接头破损,反复弯折、遇到潮气以后碳纤维发热丝脱落、断丝、掉 头、氧化等故障,造成发热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维修 困难;而且现有的接头中只有零线和火线,一旦漏电,危险性大,有时甚至造 成火灾等事故,严重影响碳纤维发热电缆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冷热接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接头可靠性 差、安全性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碳纤维发热电缆冷热接头,包括主接头,所述主接头上设置有分支; 所述主接头包括火线、零线和地线,所述火线、零线和地线外侧包裹有第一绝 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外侧为第一注塑层;
所述分支包括火线衔接线、零线衔接线和地线衔接线,所述火线衔接线、 零线衔接线和地线衔接线外侧包裹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外侧为第二 注塑层;
所述火线衔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火线连接,另一端沿所述分支伸出所述第二 注塑层20-30cm;
所述零线衔接线的一端与所述零线连接,另一端沿所述分支伸出所述第二 注塑层20-30cm;
所述地线衔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地线连接,另一端沿所述分支伸出所述第二 注塑层20-30cm。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内设置有所 述火线衔接线和地线衔接线,所述第二分支内设置有所述零线衔接线和地线衔 接线。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二注塑层外侧的第二绝缘层上包裹有保护层,所述 保护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注塑层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火线衔接线、零线衔接线和地线衔接线为铜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注塑层和第二注塑层为聚酯注塑层或低烟无卤注塑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为F46绝缘层。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为PVC保护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增加了地线,提高用电安全性;各衔接 线伸出接头,在接头外部与碳纤维发热电缆连接,增加冷线与热线的距离,也 提高了接头注塑的密闭性;具有加工成本低、耐高温、耐老化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主接头;2、第一分支;3、第二分支;4、第一绝缘层;5、第一注塑层; 6、火线衔接线;7、零线衔接线;8、地线衔接线;9、第二绝缘层;10、第二 注塑层;11、保护层;L1、火线;L2、零线;L3、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碳纤维发热电缆冷热接头,包括主接头1,所述 主接头1上设置有分支,本实施例中,分支包括第一分支2和第二分支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循冠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循冠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64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