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馈能式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5785.0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2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陈龙;汪佳佳;汪若尘;丁仁凯;余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馈能式隔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汽车节能减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馈能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隔振装置是把机械或仪器安装在合适的弹性装置上以隔离振动是减震器的一种。减振器是汽车悬架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它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乘坐的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目前,我们在被动悬架上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双筒液压减振器,如专利CN93202010.0公开的液压减振器,CN201020616405.5公开的可变阻尼减振器等,主要通过在油液反复从一个腔流入另一内腔的过程中液体分子之间以及其和孔壁的摩擦来形成振动阻尼力,但这种减振器将悬架振动能量以热能形式耗散掉,间接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不符合当今社会节能减排的主题。
同时,汽车在路面行驶时,由于路面的不平或更复杂的工况,汽车一部分的能量在悬架振动的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消耗掉,如果将此能量回收,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油耗,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因此,对于此块振动能量的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到能量回收系统中具有成本低,输出功率大的优点。
本发明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回收车身与车轮相对运动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可实现悬架系统振动能量回收与隔振的有效统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馈能式隔振装置,该装置通将悬架的垂直运动转化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从而通过运动状态的转换达到汽车隔振的目的,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可实现悬架系统振动能量回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馈能式隔振装置,包括缸筒、滚珠丝杠式活塞杆、主锥齿轮、副锥齿轮和储能装置;
所述主锥齿轮的内圈设有内螺纹,所述滚珠丝杠式活塞杆设有滚珠丝杠结构的一端伸入所述缸筒内、且从所述主锥齿轮的中间穿过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主锥齿轮通过内螺纹与滚珠丝杠结构啮合;所述主锥齿轮上端开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内置滑块,滑块与固定杆的一端相连,固定杆的另一端焊接在缸筒的内壁上;
所述主锥齿轮的外圈设有外齿纹;所述主锥齿轮的两侧通过外齿纹分别与所述副锥齿轮啮合,所述副锥齿轮通过支撑杆与轴承座连接,所述轴承座固结在缸筒的内壁上;
所述滚珠丝杠式活塞杆内部沿轴向均匀分布凹槽,所述凹槽内均匀缠绕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与所述储能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滚珠丝杠式活塞杆外部为导体管;所述缸筒内壁沿轴向一周交替布置永磁体与铁芯。
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下方充满氮气。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外周装有O形密封圈。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防尘罩,所述防尘罩套在所述缸筒的上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滚珠丝杠式活塞杆上还设有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位于所述主锥齿轮的上方。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上吊耳,所述上吊耳与所述滚珠丝杠式活塞杆伸出缸筒的一端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下吊耳,所述下吊耳与所述缸筒的底部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将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构成的齿轮传动机构运用到汽车减振器上,通过滚珠丝杠结构将悬架的垂直运动转化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从而通过运动状态的转换达到汽车隔振的目的。
2、本发明所述活塞下方充满氮气,以齿轮间啮合力以及气室气体阻力形成振动阻尼力,达到双重减振效果。
3、本发明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将电磁线圈和永磁体引用到减振器上,利用滚珠丝杠式活塞杆的上下运动来切割磁感线,永磁体与闭合线圈具有相对运动,线圈绕组中将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将该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可实现汽车的节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该能量回收系统的优点是成本低,输出功率大。
4、本发明所述活塞外周装有O形密封圈,用以防止气体泄漏。
5、本发明所述防尘罩用以对此隔振装置隔尘。
6、本发明所述橡胶垫圈起到对滚珠丝杠结构和主锥齿轮之间的限位和缓冲的作用。
7、本发明通过所述上吊耳和下吊耳与汽车连接。
本发明通过回收车身与车轮相对运动产生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可实现悬架系统振动能量回收与隔振的有效统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图1A处活塞杆以及齿轮间啮合细节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57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