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0046.2 | 申请日: | 2016-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0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罗倩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倍加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K9/20;A61P27/02;A61P31/04;A61P31/12;A61K35/64;A61K33/06;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200 四川省成都市崇***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外感 所致 暴发 火眼 药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特别是供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患者使用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俗称的暴发火眼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红眼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部疾患。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从而造成暴发流行。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上述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药物,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上,人们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疾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无任何毒副作用和费用低廉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上述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以解决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一症。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熟大黄3~30g、桔梗5~12g、天花粉15~20g、石膏15~50g、麦冬10~20g、玄参15~25g、栀子10~20g、蒺藜6~9g、蝉蜕5~10g、甘草2.5~15g、陈皮3~15g、菊花7.5~15g、车前子7.5~15g、当归7.5~15g、黄芩6~15g、赤芍5~12g、黄连1.5~5g、枳壳5~15g、薄荷脑3~6g、连翘15~25g。
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熟大黄5~26g、桔梗6~11g、天花粉16~17g、石膏18~43g、麦冬11~17g、玄参16~22g、栀子11~17g、蒺藜7~8g、蝉蜕6~8.5g、甘草3.5~13g、陈皮5~13g、菊花8~13g、车前子8~13g、当归8~13g、黄芩7~13g、赤芍6~11g、黄连2~4.5g、枳壳6~12g、薄荷脑4~5.5g、连翘18~22g。
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熟大黄22g、桔梗10g、天花粉15g、石膏37g、麦冬15g、玄参19g、栀子15g、蒺藜7.5g、蝉蜕7.5g、甘草11g、陈皮11g、菊花11g、车前子11g、当归11g、黄芩11g、赤芍10g、黄连3.5g、枳壳11g、薄荷脑4.5g、连翘19g。
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
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水丸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放入无菌室中的专用药器中拌均,继而制备成水丸(其水丸的粒度为:5.0mm-5.2mm),然后晒干,瓶装密封备用。
一种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暴发火眼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水丸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5g/次,饭前服,服药5-10天,病告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熟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等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倍加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倍加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00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