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8111.7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8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山下弘树;初森智纪;中村充志;大神刚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36;C01B25/45;C01B3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正极 活性 物质 制造 方法 | ||
1.一种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是对化合物担载水不溶性导电性碳材料和使水溶性碳材料碳化而成的碳而得到的,水不溶性导电性碳材料和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合计为3.0~15.0质量%,所述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振实密度为0.5~1.6g/cm3,所述化合物至少含有铁或锰并由下述式(A)、(B)或(C)表示,
LiFeaMnbM1cPO4……(A)
式(A)中,M1表示Mg、Ca、Sr、Y、Zr、Mo、Ba、Pb、Bi、La、Ce、Nd或Gd;a、b及c表示满足0≤a≤1、0≤b≤1、0≤c≤0.2及2a+2b+(M1的价数)×c=2且满足a+b≠0的数;
Li2FedMneM2fSiO4……(B)
式(B)中,M2表示Ni、Co、Al、Zn、V或Zr;d、e及f表示满足0≤d≤1、0≤e≤1及0≤f<1、2d+2e+(M2的价数)×f=2且满足d+e≠0的数;
NaFegMnhQiPO4……(C)
式(C)中,Q表示Mg、Ca、Co、Sr、Y、Zr、Mo、Ba、Pb、Bi、La、Ce、Nd或Gd;g、h及i表示满足0≤g≤1、0≤h≤1、0≤i<1及2g+2h+(Q的价数)×i=2且满足g+h≠0的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式(A)中,a、b及c为满足0.01≤a≤0.99、0.01≤b≤0.99及0≤c≤0.2、a和b不同时为0且满足2a+2b+(M1的价数)×c=2且满足a+b≠0的数,
式(B)中,d、e及f为满足0≤d1、0≤e1及0f1、d和e不同时为0且满足2d+2e+(M2的价数)×f=2且满足d+e≠0的数,以及
式(C)中,g、h及i为满足0g≤1、0.5≤h1、0≤i≤0.5及2g+2h+(Q的价数)×i=2且满足g+h≠0的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是对含有化合物和水不溶性导电性碳材料的复合体担载使水溶性碳材料碳化而成的碳而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由式(A)或(C)表示时的水不溶性导电性碳材料和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为3.0~12.0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由式(B)表示时的水不溶性导电性碳材料和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为4.0~15.0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为0.5~17.0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由式(A)或(C)表示时的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为0.5~10.0质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由式(B)表示时的水溶性碳材料的碳原子换算量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为0.75~17.0质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水溶性碳材料为选自糖类、多元醇、聚醚和有机酸中的1种或2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未经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811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