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瓶针管套及使用该瓶针管套的输液组的前处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5640.1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6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福冈幸治;川生刚;大泽一幸;远藤伊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林 |
主分类号: | A61M5/162 | 分类号: | A61M5/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管 使用 输液 处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输液组,其使用瓶针管套并进一步配置有具备对配置在瓶针的凸缘的固定部的弹簧夹、及用以系留在输液软管的钩,该瓶针管套配置有:在较由插入口插入管套内的瓶针的前端部更内侧的部位配置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管套内气体通过但液体及固体无法通过的开口部、及在该开口部的外侧用以关闭该开口部的盖,借由使用那些管套在输液组中,可以不会使液体漏出的简便步骤来进行经由充液及逆充液的前处置,并可防止起因于给药顺序的人为疏失的事故的发生,容易地订定标准的使用顺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只以初次在输液容器插针即可无污染地进行充液(priming)及逆充液(back-priming)操作的瓶针管套(cap),以及使用该瓶针管套的输液组及该输液组的经由充液及逆充液的前处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已有将医疗用药品调配为输液,以静脉内给药进行治疗。作为医疗用药品而使用抗癌剂及营养剂等的输液,一般情形,所需给药量多。而且,在以多种药品组合时由于必须依序给药各输液,总给药量会变得非常多。另一方面,持续以输液给药而发生血中药剂浓度急剧上升时,会提高发生过敏性休克及心律不齐等副作用的危险性,因此要求医师及护理人员,必须确定患者的状态同时持续慎重地调节输液的给药量。但,以注射而调节量同时给药并不容易,且在给药时间及给药次数增加时,又会提高患者肉体上的痛苦,增加负荷。因此,在患者静脉内,简便且连续地给药输液的方法,广泛地采用点滴静脉注射。点滴静脉注射中,利用输液组作为用以连接密封有输液的容器与插入患者血管的点滴针的医疗器具,已往广泛使用将密封有输液的容器与点滴针之间以软质软管连接,并在该软质软管的中途具备点滴筒及使用管钳(Klemme德文)的构造者。
该类输液组,在点滴静脉注射开始前,须进行预先通入生理食盐水等输液且预先充分去除软质软管中的空气的充液操作,充分注意不使来自于那些空气的气泡进入患者血管中。然而,以往的点滴组,即使加以注意,在充液时,仍有输液由输液组下游侧端的针的前端渗漏并发生污染病房及医院的事故的危险性,而要求设法防止该类事故。
因此,有提案一种输液组,使点滴筒上游分流并设置两个可转换的充液流道,并在点滴筒下方配置管夹,使用其中一个充液流道进行初次充液,然后转换充液流道,关闭点滴筒下方的管夹后,再使用另一个充液流道,进行其余的充液流道的充液,设法减低输液渗漏外界的可能性(参考专利文献1)。
然而,上述所提案的输液组,虽说在初次充液时,污染的危险性相对低,但成为使危险性药剂由下方渗漏的构造,因此在充分防止危险性药剂渗漏至外界的点上,仍须加以设法。另外,上述所提案的输液组,由于具有输液组末端部开启的构造,因此必须注意由该末端部所排出的生理食盐水等充液时所使用的溶液的处理,而且,包含多个作业步骤的充液须要重复至少两次等,操作烦杂。因此,上述所提案的输液组,即使充分注意排水处理,仍有由于排出的生理食盐水不经意地洒落于输液组、点滴架、点滴静脉注射所使用的机器、及病房地板,而发生病房内污染及机器故障的危险性,因此要求更进一步设法。
再者,在将多种抗癌剂以输液给药时,必须准备配置有多个支管的输液组,而且,要求遵守给药顺序,同时特别注意避免使配合禁忌的溶液混合。然而,输液所使用的容器,外观上类似者居多。因此,易发生弄错插入容器的瓶针的顺序及使不同的抗癌剂溶液在输液路线中混合、以及给药顺序错误等事故。在此,虽然努力在输液调制时在各容器贴上标签或注明注意等而指示给药顺序使各容器可识别、或针对各种构成方面不同的输液组逐一订定标准使用顺序并事前以教育使全体明了等,以防止人为失误的事故,但目前的情形在操作者中依然可能发生误辨,因此期望加以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2139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林,未经株式会社小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56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