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缘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5749.7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18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勇祐;铃木理浩;藤纯市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可乐丽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C08K5/10;C08L27/06;H01B3/44;H01B7/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材料 | ||
提供保持与以往的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树脂组合物同等的机械强度、耐热性、耐油性、耐渗出性、耐增塑剂移动性等的各性能的均衡性,同时具有优异的体积电阻率的绝缘材料。一种绝缘材料,其包括含有酯(i)和树脂(ii)的树脂组合物,所述酯(i)具有1个以上的下式(A)所示的构成单元,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绝缘材料。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包含含有酯的树脂组合物的绝缘材料、和使用该绝缘材料的电线。
背景技术
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PVC)是代表性的塑料之一,廉价并具有优异的物性,因此其用途跨越多个领域。对于氯乙烯树脂,由于高极性分子链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故具有硬且脆的性质,难以将其直接加工,因此添加增塑剂而使用。增塑剂进入分子链之间,由此削弱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使氯乙烯树脂变得柔软。作为增塑剂,可以使用各种酯类,通常使用邻苯二甲酸系、偏苯三酸系、苯均四酸系等的芳族多元羧酸酯;己二酸系、壬二酸系、癸二酸系等的脂肪族多元羧酸酯;聚酯系、环氧系、磷酸系等。这些增塑剂根据种类,其各性能不同,因此多数情况下根据目的单独或者将多种组合来使用。
这些增塑剂中,邻苯二甲酸系、特别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增塑性能、耐热性、耐寒性优异,且是廉价的,因此被大量使用。氯乙烯树脂根据添加的增塑剂的种类和量而决定其硬度,大体分为硬质和软质。
软质氯乙烯树脂的耐水性、耐酸性、耐碱性、耐溶剂性、化学稳定性、阻燃性、电绝缘性等的各物性优异,在各种膜或片材、绳索、农业材料、建筑材料、汽车部件、绝缘材料·电线被覆材等中被广泛使用。
现在,软质氯乙烯树脂的使用范围持续扩大,对于上述各物性要求进一步得到提高。特别是在绝缘材料·电线被覆材料领域,伴随着电器设备、汽车部件的小型·轻量化所致的电线的细线化,要求更高的体积电阻率。
另一方面,已知软质氯乙烯树脂的体积电阻率也根据所使用的增塑剂的种类、分子结构而发生变化。根据非专利文献1,构成增塑剂分子的醇碳链的支化度越大,则软质氯乙烯树脂的体积电阻率变得越大。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对于碳原子数10的脂肪族醇混合物、和由所述的醇混合物制造的邻苯二甲酸二酯混合物,规定表示分支结构的拓扑学特征的参数,使用特定范围内的邻苯二甲酸二酯混合物作为增塑剂的软质氯乙烯树脂的耐寒性、耐热性、电绝缘性等优异。专利文献2中公开:将各种具有分支结构的碳原子数10的醇混合物(2-丙基-1-庚醇、4-甲基-2-丙基-1-己醇、5-甲基-2-丙基-1-己醇、2-异丙基-1-庚醇)与邻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偏苯三酸、苯均四酸等的羧酸的酯用作增塑剂而得的软质氯乙烯树脂的电绝缘性优异。
另外,作为赋予优异的体积电阻率的增塑剂,已知偏苯三酸酯、苯均四酸酯,专利文献3中公开:使用以偏苯三酸酯、苯均四酸酯为代表的芳族多元羧酸酯系增塑剂的、电绝缘性优异的电线被覆用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增塑剂-其理论和应用》(增塑剂-その理論と応用)(村井孝一编著、幸书房、1973))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666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584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使用了前述的文献中公开的增塑剂的软质氯乙烯树脂的体积电阻率,在应对伴随着使用了软质氯乙烯树脂的绝缘材料·电线被覆材料的薄型化而所要求的更高的绝缘性的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对于增塑剂分子中的醇部位,依然不明确具体是何种分支结构有助于软质氯乙烯树脂的体积电阻率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可乐丽,未经株式会社可乐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57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车身的组装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显示系统以及显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