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2693.1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6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芳贺英博;佐藤留介;山田阳介;中原康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1/30 | 分类号: | H02K1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蔡丽娜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 ||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布线构件、以及对汇流条和布线构件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底部,其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以及第1电路板支承部,其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从第1侧支承电路板。布线构件具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电路板连接端子。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借助于接触部对电路板从第2侧向第1侧施力。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底部的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与接触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有时在马达的电路板上通过例如锡焊来固定安装电路板连接端子(例如,日本专利第4794667号公报)。
上述文献的电路板在远离与中间导体的固定安装部的位置处与电路主体相固定。因此,在对马达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固定安装部处的电路板的位置有可能大幅变化。由此,固定安装部受到损伤,电路板与中间导体的连接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能够抑制电路板与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变得不稳定。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定子、第1轴承、第2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罩以及电路板。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1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一个方向上的第1侧,对轴进行支承。第2轴承相对于第1轴承被配置于定子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对轴进行支承。机壳呈筒状,对定子和所述第1轴承进行保持。汇流条组件对第2轴承进行保持,该汇流条组件的第1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罩被固定于机壳上,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2侧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板在一个方向上被配置在第2轴承与罩之间,该电路板的第2侧的面与一个方向交叉。汇流条组件具有汇流条、布线构件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布线构件将外部电源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对汇流条和所述布线构件进行保持。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主体部、连接器部、底部以及第1电路板支承部。主体部呈筒状,在第2侧具有开口部。连接器部从主体部向中心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底部从主体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第1电路板支承部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从第1侧支承电路板。罩覆盖开口部的第2侧。布线构件具有:外部电源连接端子,其被设置于连接器部上,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其与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与电路板连接的接触部。并且,电路板连接端子借助于接触部对电路板从第2侧向第1侧施力。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第1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底部的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设置有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的区域中。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被配置在与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上。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第2电路板支承部,该第2电路板支承部从底部向第2侧延伸且从所述第1侧支承所述电路板。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所述第1电路板支承部在所述径向上被配置在所述轴与所述接触部之间。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第2侧支承所述电路板的第3电路板支承部。在沿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配置在所述底部的以所述中心轴线为基准处于与设置有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
所述第3电路板支承部被焊接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2侧的面上。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1连接部,其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内侧面上的连接端子保持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向所述第2侧延伸。
所述电路板连接端子具有: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沿所述径向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第2连接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2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