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胶粘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0483.0 | 申请日: | 2015-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1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R·拉姆布什 | 申请(专利权)人: | 塞托普拉特胶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1 | 分类号: | C09J7/21;H01B3/48;D04H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俞海舟 |
地址: | 德国伍***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胶粘带 方法 | ||
本发明的主题在于一种用于制造胶粘带、特别是用于在汽车中缠绕电缆的缠绕带的方法。在此,打孔的载体(1)至少在一侧以粘合剂涂层。按照本发明,将机械地和/或化学地加固的无纺织物用作打孔的载体(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胶粘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打孔的载体至少在一侧涂覆有粘合剂。
背景技术
开始时描述的结构的胶粘带由文献DE 20 2006 010 886 U1已知。就此而言,遵循载体的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在两侧涂覆有压敏粘合剂。胶粘带在至少一个部位处具有预定断裂部位。就此而言,实际上可以实现多个预定断裂部位,这些预定断裂部位通过打孔、特别是通过钻孔、冲孔或者切割产生。各个层由塑料制成,例如选自聚酯、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氨酯。在此,所述层相应地是薄膜。
除了这样的一般使用的、用于各种使用情况的胶粘带之外,在各种构造中已知用于在汽车中缠绕电缆的缠绕带。对用这样的缠绕带适用的是,所述缠绕带一方面必须经受住在汽车中的机械载荷。另一方面需要的是,所涉及的缠绕带抵抗酸、汽油、机油等。最后,这种类型的缠绕带也必须克制存在于汽车中的温度,即典型地高达80℃并且在个别情况下甚至还更高的温度。为了确保这样的缠绕带的加工,经常要求这些缠绕带的沿横向方向的可手撕性。
就这点而言,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完全不同的方案。因此,文献EP 0 942 057 B2论述了具有基于聚酯的无纺织物载体的胶粘带。所述纺织无纺织物的断裂伸长率限制到低于50%的值。
其次,文献EP 2 128 212 A2描述了一种具有用于电缆捆包的纺织载体的胶粘带。在这里,载体由至少一层预加固的无纺织物构建。在此,例如涉及无纺织物,所述无纺织物利用多个纱线缝制。由此,应首要地沿纵向方向提供所需的强度,其中,同时始终要求沿横向方向的可撕性。
在文献EP 1 123 958 A2中描述了一种具有用于在汽车中捆扎电缆的带状的无纺织物载体的胶粘带,在所述胶粘带中,无纺织物载体通过空气射流或水射流缝合。所述无纺织物载体是缝合的堆叠无纺织物。用于无纺织物制造的纤维可以设计为合成纤维,如由聚酯、聚酰胺和/或聚丙烯制成的合成纤维。
在文献DE 101 49 071 A1的范围内存在一种用于包覆长形的物品、如特别是电缆束的方法。就此而言设置的保护层和/或用于胶粘带的载体材料可以设计为纺织物、针织物亦或无纺织物。此外,设置以打孔部形式的弱化线。
在文献DE 10 2011 005 200 A1中存在一种用于包覆长形的物品、如特别是电缆束的胶粘带和一种用于包覆的方法。为了优化可手撕性,可以存在打孔部。
最后,现有技术通过文献DE 10 2004 027 557 A1知悉在一侧自粘地装配的胶粘带作为通风带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载体在一侧装配有热熔化粘接物质。胶粘带借助于热的针进行打孔,这些热的针也穿过粘合涂层。作为载体材料也可以使用无纺织物。因为不仅载体还有粘合涂层被打孔,所以实现了确定的透气性,所述透气性特别有利于所描述的使用目的。
现有技术不可能满足所有方面。因此,在用于在汽车中缠绕电缆的缠绕带中(所述缠绕带呈现按本发明的胶粘带的首要使用目的)不仅要求所需的化学的和机械的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而且,在这里,良好的可手撕性在原则上也是重要的,当沿制造的胶粘带的横向方向观测到大致10N/cm的撕裂强度时,典型地得出所述可手撕性。
用于提高粘合带的强度的所有措施、如利用在针刺无纺织物方面的纵向纱线和/或横向纱线缝制在此方面产生不良作用。当载体另外地加固、例如利用结合剂或者通过针刺加固时,相同的情况也适用。无论如何,很难相互协调冲突的目标,并且更确切地说同时考虑有竞争力的价格。在这里,本发明将在整体上提供补救方案。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塞托普拉特胶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塞托普拉特胶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04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