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紧固元件的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36955.6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0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樊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4 | 分类号: | F16K17/04;F16K2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002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紧固 元件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元件的密封结构,紧固元件包括与壳体之间采用螺纹、压装等方式安装,使其自身与壳体件之间、或者将两个壳体件结合起来的零件、例如泄压阀、螺栓、管道接头等等。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96113311.2、公开号为CN115061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阀与壳体的密封结构,如图5所示,溢流阀38主壳体40呈螺栓形状,通过螺纹41装入壳体14的固定孔34,在溢流阀主壳体40与固定孔34之间安装环形密封件39。这种密封容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固元件的密封结构,以提高该紧固元件连接于壳体时的密封性能。
一种紧固元件的密封结构包括紧固元件与壳体之间的O型圈,其还包括在紧固元件上设置的法兰面,所述O型圈设置于所述法兰面的内侧位置,并且在所述O型圈的径向外侧,所述法兰面与所述壳体产生环形接触带,所述接触带的宽度为2.5mm到5mm之间,所述环形接触带由于所述紧固件自身的加压作用形成密封。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元件为螺栓。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法兰面与所述壳体二者之间的至少一接触面具有密封材料形成的涂层。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涂层为软质涂层,并由于所述紧固件自身的加压作用处于变形状态而形成密封。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软质涂层为锡或锡合金。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元件为连接于压缩机排气腔的泄压阀。
优选的实施例中,泄压阀包括阀壳、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阀芯、弹簧,所述阀壳内形成与轴向气流孔,所述轴向气流孔的一端与压缩机排气侧相连通且另一端与压缩机排气腔连通,所述阀芯将所述轴向气流孔关闭,所述排气腔的压力超过设定阀值时能克服所述弹簧的力推动所述阀芯,以使所述阀芯将所述轴向气流孔打开;所述阀壳外侧形成于压缩机壳体相接的螺栓形状。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元件为管道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壳体内外存在压差的器械,O型圈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气体泄漏,法兰面与外界大气之间则不存压差,足够宽的接触带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的气体和杂质侵蚀法兰面,从而防止外接液体或气体腐蚀接触带,提高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作为紧固件的泄压阀施加于压缩机的排气腔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泄压阀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紧固件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已有技术中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图5所示的已有技术中,由于固定孔与阀端面外径形成一个狭窄的环形接触带,起到支承泄压阀螺纹拧紧力的作用,一般小于1.5mm。发现长时间使用产生腐蚀:分析是由于环形接触带过窄,不免产生个别空隙,液体和气体会穿过环形接触带,引起局部腐蚀,进而扩大成腐蚀通道,导致密封失效。
后述实施例以泄压阀为例说明紧固元件的密封结构。如图1、图2所示,为防止排气侧压力过高而引起损坏,排气腔32设置泄压阀20,当压力超过设定的阀值时,向外界释放气体,以迅速减少排气腔或压力,达到过载保护的效果。
泄压阀20包括阀壳21、阀芯22、弹簧23。阀壳21内形成与压缩机排气侧相连通的轴向气流孔24,轴向气流孔24与排气腔32相通。正常情况下阀芯22将气流孔关闭,排气腔32超过设定阀值时克服弹簧力推动阀芯22,阀芯打开,使轴向气流孔24贯通。泄压阀20的工作原理是,当排气腔32气体压力过高时,阀芯22打开,气体通过气流孔向外界释放,来迅速降低压力,避免压力继续升高发生危险。
阀壳21的一端有头部26,一般为六角形,暴露于壳体件33的外侧;另一端设有螺纹27,拧入壳体件33的安装孔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36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