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停运高铁跨越施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14911.3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5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一;李国锋;卢自强;韩晓斌;张文兵;刘振东;吴翔;赵万顺;徐忠人;卢自英;高万超;陈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扬州市振东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运 跨越 施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越高铁架线施工技术,具体是一种不停运高铁跨越施工设备。
背景技术
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在架线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高铁。由于高铁采用全封闭、全立交设计,且高铁上的行车速度快、发车密度大,铁路部门通常禁止在高铁运行时段内进行跨越高铁架线施工,而只允许在高铁天窗点时段(为了保证高铁安全运营的设备检修时间)内进行跨越高铁架线封网施工。因此,跨越高铁架线施工存在施工时间短、施工安全性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大的特点。目前,跨越高铁架线施工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施工设备实现的:第一种施工设备是采用毛竹、杉木杆或钢管脚手架搭建的跨越架。此种跨越架存在的问题是:其一,搭建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本高。其二,受地形和风荷载影响较大,导致跨越高度受限。其三,由于单根构件的抗弯和抗压能力均较差,且存在一定的离散性,导致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差。由于此种跨越架存在以上问题,所以采用此种跨越架进行跨越高铁架线施工时,需要先到铁路部门申请停运高铁,待申请获批后才能开始进行施工,待施工结束后高铁才能恢复运行,由此对高铁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种设备是索道式跨越架,即在高铁两侧的铁塔上利用高强度绝缘绳索作为承力绳索,并在承力绳索上根据高铁宽度铺设相应的保护索道,由此形成一条保护距离足够长的安全通道。此种跨越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铁两侧的铁塔之间档距较大,导致承力绳索的受力过大,由此导致承重不可靠。由于此种跨越架存在以上问题,所以采用此种跨越架进行跨越高铁架线施工时,同样需要先到铁路部门申请停运高铁,待申请获批后才能开始进行施工,待施工结束后高铁才能恢复运行,由此同样对高铁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跨越高铁架线施工设备,以解决现有跨越高铁架线施工技术对高铁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跨越高铁架线施工技术对高铁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停运高铁跨越施工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不停运高铁跨越施工设备,包括主底座、副底座、主立柱、副立柱、主横担承力梁、副横担承力梁、桅杆、水平转臂、平衡梁、旋转机构;
其中,主底座的数目为两个;两个主底座均固定于高铁一侧的地面上;副底座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副底座均固定于高铁另一侧的地面上;
主立柱的数目为两根;两根主立柱分别垂直固定于两个主底座上;副立柱的数目为两根;两根副立柱分别垂直固定于两个副底座上;
主横担承力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主立柱的顶端固定;副横担承力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副立柱的顶端固定;
桅杆的数目为两根;两根桅杆的底端分别与两根主立柱的顶端固定;
水平转臂的数目为两根;两根水平转臂的尾部分别旋转安装于两根主立柱的顶端;两根水平转臂的首端分别与两根副立柱的顶端可分离地连接;
平衡梁的数目为两根;两根平衡梁的首端分别与两根水平转臂的尾端固定;
旋转机构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旋转机构分别安装于两根主立柱的顶端;两个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分别与两根水平转臂的驱动端连接。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a.在高铁天窗点时段内,分别启动两个旋转机构,两个旋转机构分别带动两根水平转臂进行旋转,且每根水平转臂的首端均带着初级导引绳进行旋转;待两根水平转臂的首端分别抵达两根副立柱的顶端后,将两根水平转臂的首端分别与两根副立柱的顶端固定;此时,初级导引绳抵达高铁另一侧,两根主立柱、两根副立柱、主横担承力梁、副横担承力梁、两根水平转臂共同构成双门型跨越架;
步骤b.在两根水平转臂之间铺设若干根承力管;每根承力管的两端均分别与两根水平转臂垂直,且各根承力管等距平行排列;此时,两根水平转臂和各根承力管共同构成承力桥面,该承力桥面对高铁形成遮蔽,从而对高铁实施保护;
步骤c.在高铁运行时段内,首先利用初级导引绳逐级牵引导引绳、牵引绳跨过高铁,接着逐级展放导线、地线,由此完成跨越高铁架线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扬州市振东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扬州市振东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149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弧形高压电缆半导体剥切刀
- 下一篇:低压机组智能一体化控制屏及其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