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型无负压加压泵站供水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14289.6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9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龚文军;张丽敏;王尧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1/16 | 分类号: | E03B11/16;E03B11/06;E03B7/07;E03B1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汝珍 |
地址: | 31110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型 无负压 加压 泵站 供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型无负压加压泵站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无负压给水设备具有可避免水质二次污染、节省投资、节约能源等优势,二次加压给水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储水池+水泵+高位水箱”;第二阶段采用“储水池+变频调速水泵”。这两个阶段的给水设备均使用开放性的储水设施,水质易受到污染,并且带有一定水压的市政供水进人储水池后气压降为常压,未能利用市政供水的余压,造成能量浪费。第三阶段采用“无负压给水设备”,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通病:无负压给水设备不与大气接触,避免了水质二次污染的可能;因为是密闭系统,在设定了供水所需水压的情况下,市政供水流至水泵进水口时余压可叠加为扬程利用,水泵只是补充设定水压与余压不足部分,节能效果显著。
现有技术方案一:传统的加压形式为“管网+水力控制阀+消毒+清水池+水泵一用户”。该加压方式在国内外的应用最为广泛.它具有供水安全、可靠的优点.且绝对不会影响管网压力,但其缺点是必须修筑清水池和消毒设施,占地面积大;管网自来水压力不能充分利用,能耗较大;需投药消毒,增加了药耗;加压泵站的管理、维护费用较大。
技术方案二:直接吸水加压方式水泵直接从管网吸水的方式,因水泵抽吸会使管网压力降低,导致负压产生,从而使管道受到腐蚀。另外,当抽水量远大于管道来水量时.附近管网中几乎没水。会导致水泵空转而烧毁电机,鉴于水泵直接从管网吸水的方式具有管网形成负压、腐蚀管道、烧毁电机等重大缺陷,所以在加压站设计中不考虑采用。
技术方案三:无负压加压供水方式:优点是无须建造清水池,供水设备可与市政自来水管网串联,不泄压,能充分利用来水压力,电耗低:基本不会影响周边地区供水压力;可消除由于建造清水池造成的一系列弊端:缺点是安全性较低.进水管路一旦故障.泵站就需停产或减产。在市政供水主管管径偏小或压力偏小时,为使管网不出现负压,需要减少抽水量,此时不能满足用户用水要求。
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09年9月9日,公告号:CN201305872)公开了自来水加压泵站无负压供水设备,其包括有变频水泵、缓冲补偿罐、压力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变频水泵两端经连接管分别与自来水来水管网和自来水用水管网相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与自来水来水管网相连的连接管上,缓冲补偿罐下端设置的补偿罐连管串联在自来水来水管网与变频水泵之间的连接管上,其还包括有补偿罐旁通管及双向补偿器,补偿罐旁通管两端分别与缓冲补偿罐和自来水用水管网相连接,双向补偿器设置在补偿罐旁通管上,双向补偿器和压力传感器通过电线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是为了保持自来水用水管网的基本压力,维护自来水用水管网水压的稳定,从而提高自来水供水的质量。但是该技术方案却无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加压泵站无负压二次加压设备对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提高,普通楼宇二次加压设备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在恒压控制、阀门控制、监测装置控制等智能化程度上需大幅提升。
2.目前针对无负压二次供水加压泵站在工作时缺少针对性的水锤防护技术,导致对设备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并且容易损坏设备核心部件,容易造成泵组损坏、阀门损坏、管路漏水等不安全的供水环境。
3.防负压技术采用传统的真空抑制器,机械结构控制,在系统损坏时无法及时发现,导致管网负压产生风险较大。
4.由于系统延迟,瞬时流量加大或减小会出现出水管网压力瞬间增大,无法及时恢复正常压力,导致对市政管网造成损伤,影响管网寿命,增大管网阻力造成能耗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无负压、设备运行不受水锤影响、不会瞬间停机、安全性能好的智能型无负压加压泵站供水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142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修复镍基合金制品的方法
- 下一篇:OFDMA系统中的多播和单播服务的递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