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热轨地暖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3080.X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9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滨;张雪芳;底杏甫;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富天文博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2 | 代理人: | 刘寿椿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热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热轨地暖。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产业的发展,能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 的焦点,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增大其效率,越来越成为各个厂商竞相研究的重点,也是 其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种途径。
由于碳热轨电地暖具有良好的热辐射效果和红外线理疗作用,并且取暖环境非常 清洁,碳热轨电地暖已经越来越普及,碳热轨电地暖的安全和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电地 暖系统采用的电源线都是普通的电源线,采用的是单层保护,在防水、防潮及防漏电方面未 做特殊保护。然而对于埋在混凝土下供暖的电源线路,因为不方便更换,所以必须具有良好 的导电性和长久的使用寿命,并且还要防水,耐腐蚀,这样才能保证电源线路能够稳定的运 行工作。此外,现有的碳纤维地暖的电源线在应用于碳纤维发热装置时会出现温度过高导 致的不可靠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热轨地暖,其包括电源线、面层、 发热层和保温层,其中,所述发热层设置在所述面层和所述保温层之间,所述电源线包括插 头和线缆,所述发热层中设置有碳热轨,
所述线缆包括导体束、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将所述导体束 包覆,所述第二防护层将所述第一防护层包覆;
所述插头包括壳体、通信模块、PTC热敏电阻和至少两个插脚,每个插脚分别连接 有对应的PTC热敏电阻以检测所述插脚的温度,
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PTC热敏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相连接,从而将所述插脚的温 度数据传输给控制设备。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体束为多股铜线,所述第一防护层为PVC柠檬黄软 管,所述第二防护层为TPE黑色软管。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源线还包括与所述PTC热敏电阻相连接的切断装 置,所述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插头与碳热轨负载之间,以用于接通或断开从所述插头到所 述碳热轨负载的供电。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切断装置包括:
判断电路,其用于基于所述PTC热敏电阻的电阻值来判断插脚温度是否高于预设 值;
继电器,其用于接通或断开插头与所述碳热轨负载之间的电连接;
驱动电路,其用于驱动所述继电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插头还包括与所述PTC热敏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相 连接的限流模块,并且所述限流模块与所述控制设备之间具有通信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热轨包括碳棒、连接部件和连接导线,所述碳棒通 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连接导线相连,并且所述连接导线与所述电源线的线缆之间具有电 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棒相互之间并联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棒包括碳纤维发热体和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 护层将所述碳纤维发热体包覆。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棒的直径为5~8mm,并且所述碳棒的间距为100± 10mm。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方式为 WiFi、868.3MHz射频、红外线通信、ZigBee或蓝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电源线包括第一和第二防护层,避免了铜线导体受损和漏电现象,延长了电源线 的使用寿命,可与建筑物使用寿命相同。
采用PTC热敏电阻对插脚的温度进行检测,在温度异常时能通知控制设备并且自 动切断供电或者限流,有效避免了电源线温度过高导致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碳热轨地 暖的安全性。
采用碳热轨作为发热体,电热转化率高,使用寿命长,并且发出的远红外线对人体 有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碳热轨地暖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线的线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头和切断装置的结构框图;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碳热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插头101:插脚102:PTC热敏电阻103:通信模块
104:限流模块201:导体束202:第一防护层
203:第二防护层300:切断装置301:判断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30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宽分配方法、系统及基站
- 下一篇:触控式面板的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