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80143.4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9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马先锋;邹得球;吴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蔡菡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的降温保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作为直接影响电动汽车性能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性能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目前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能造成影响,因此,现有的电池组中都设计有风冷或水冷系统,用于对电池散热。但是普通的风冷和水冷系统都需要很多设备加以配合,这加大了散热系统的体积和耗能,也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紧凑型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可实现对电池的降温,又可减少耗能和所占空间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器、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和电池箱,所述的电池箱内设置有多组电池,每组所述的电池上缠绕有传热支管道,所述的传热支管道的上端与所述的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相连通,所述的传热支管道的下端与所述的冷却器相连通,所述的冷却器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的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相连通。
所述的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包括进风管和引流箱,所述的引流箱内固定设置有风管和液管,所述的进风管与所述的风管的进口端固定并连通,所述的进风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的风管的出口端插入所述的液管的下端中,所述的引流箱的箱壁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出液口,所述的出液口与所述的传热支管道的上端固定并连通,所述的液管的上端通过所述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的冷却器相连通。
所述的风管的进口端直径大于出口端直径,可增大进入液管下端的气流压力,使得引流效果更佳。
所述的电池箱内设置有上传热总管道和下传热总管道,所述的传热支管道的上端与所述的上传热总管道固定连通,所述的传热支管道的下端与所述的下传热总管道固定连通,所述的上传热总管道与所述的出液口固定连通,所述的下传热总管道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的冷却器相连通;冷却液通过传热总管道进入缠绕在每组电池上的传热支管道,冷却或保温速度更快、效果更均匀。
所述的第二管道的下端设置有排液管,所述的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当需要更换冷却液时,可通过排液管排掉原有的冷却液,并从引流箱的出风口处或其它位置加入新的冷却液。
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还设置有保温储液箱,所述的下传热总管道和所述的第二管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的保温储液箱固定连通;在气温较低,汽车停止时,系统内的冷却液在吸收热能后因重力作用进入保温储液箱中进行保温,当汽车在长时间停放后再启动时,保温储液箱内的冷却液又开始循环,为电池提供热量。
所述的进风管上固定设置有进风支管,所述的进风支管与所述的电池箱固定连通,所述的进风支管上设置有第三调节阀,所述的电池箱上与所述的进风支管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风口;可对电池箱内的电池同时进行液冷和风冷,冷却速度更快,冷却效果更好。
所述的传热支管道、所述的上传热总管道和所述的下传热总管道均为铜管。
该热管理系统中所使用的冷却液为水或相变流体,所述的相变流体的相变温度区间为40~50℃,所述的相变流体为相变石蜡微乳液或相变石蜡微胶囊悬浮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系统通过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与传统的风冷或水冷系统相比,减少了设备体积和所占的空间,降低了能耗,使得电动汽车的结构可做的更加紧凑;而且采用相变流体作为冷却介质,由于相变流体的载热密度大,且相变温度区间较窄,可大大节省冷却介质的循环流量,还可使得发动机缸体的温度更均恒;此外,由于进风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可根据电动汽车行驶的速度调节进入进风管的气流速度,从而实现对冷却液循环速度的调节,使得对动力电池的冷却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无动力真空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80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通讯设备及其转动天线
- 下一篇:大号注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