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76851.0 | 申请日: | 2015-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2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夏星;夏连根;齐鹏;郭永红;蒋石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伟烨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郑学伟;叶利军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有机 液体 垃圾 综合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生活中,有机液体垃圾一般是指具有腐蚀性或刺激性或有毒性等的有害的液态生活垃圾,因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而,现有阶段,其较难采用统一的垃圾处理设备进行集中处理,其必须根据垃圾的特性而采用专门定制的垃圾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处理,因此,就需要含有不同功效的多种垃圾处理设备以供使用,如此,采用不同功效的垃圾处理设备对不同的有机液体垃圾进行处理时,即使得成本较高。
藉此,针对现状,研发出一套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来对不同性质的有机液体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以使降低各种成本,使得实用性强,适应性强等,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它包括混合垃圾收集及破碎装置、初级电解装置、电絮凝装置、循环电絮凝装置、排泄释放装置及用以检测沉淀物密度的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
其中,所述混合垃圾收集及破碎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初级电解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初级电解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电絮凝装置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电絮凝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的第一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泄释放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第二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循环电絮凝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循环电絮凝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电絮凝装置的第二进料口相连通。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还包括一气体安全荟集装置;
所述初级电解装置、电絮凝装置及所述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外分别设有一排气口,所述初级电解装置的排气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排气口及所述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的排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气体安全荟集装置的进气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排泄释放装置内设有固液分离器,所述排泄释放装置外设有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固液分离器相连通的液体排出口及泥渣排出口。
优选地,所述液体排出口与所述固液分离器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水质监测装置;所述泥渣排出口与所述固液分离器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排废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将生活中的有机液体垃圾进行集中混合并进行综合处理,通过集中混合、集中破碎、集中电解、集中电絮凝、循环电絮凝及集中无污染排放等处理过程,使得最终能对相应的有机液体垃圾进行净化及零污染排放,进而,本实用新型综合处理能力强,实用性强。
其二、本实用新型可采用自动化控制,整个流程实行自动化机械作业,使得能够节省劳力,并提高处理效率,且本实用新型在技术的改进上,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的整体方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混合垃圾收集及破碎装置10;
初级电解装置20;
电絮凝装置30;
循环电絮凝装置40;
排泄释放装置50;
液体排出口501;
泥渣排出口502;
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60;
气体安全荟集装置70;
水质监测装置80;
排废控制装置9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实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的整体方框示意图;
结合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物性有机液体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包括混合垃圾收集及破碎装置10、初级电解装置20、电絮凝装置30、循环电絮凝装置40、排泄释放装置50及用以检测沉淀物密度的沉淀物密度检测装置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伟烨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伟烨船舶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6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箔气隙修补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用于通风厨与回流装置之间的气体导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