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浓缩菊粉的双效真空浓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73811.0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7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邹爱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26 | 分类号: | B01D1/26;B01D1/30;C08B3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34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浓缩 菊粉 真空 浓缩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效浓缩器,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浓缩菊粉的双效真空浓缩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真空浓缩器在浓缩菊粉时,还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的真空浓缩器浓缩效率较低;2.加热器的外壳和冷凝室的外壳上的温度很高,加热器和冷凝室容易损坏,从而导致真空浓缩器的使用寿命较短;3.最后得到的成品菊粉浓缩液中,非菊粉类杂质的含量较高,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用于浓缩菊粉的双效真空浓缩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用于浓缩菊粉的双效真空浓缩器,包括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一蒸发室、第二蒸发室、冷凝器和受液槽,第一蒸发室和第二蒸发室上均安装有视镜;第一加热器上端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一蒸发室中部连通,第一加热器底端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蒸发室底端连通,第一蒸发室上端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加热器上端连通,第二加热器上端通过第四管路与第二蒸发室中部连通,第二加热器底端通过第五管路与第二蒸发室底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有两个,每个冷凝器内均安装有呈螺旋形状的冷凝水管,每个冷凝器顶端均安装有真空口,每个冷凝器正下方均安装有一个受液槽并与各自受液槽连通;第二蒸发室上端通过第六管路分别与受液槽和第二加热器连通,抽气机一端通过第一真空抽气管与第一加热器底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抽气管与第二加热器底端连通;第三管道和第六管道上均安装有冷却装置,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第六管路上均安装有调节阀,第一加热器的外壁、第二加热器的外壁和所述两个冷凝器的外壁上均安装有一圈呈环形布置的列管。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两次加热,两次蒸发,有效的保证了溶液的析出,抽气机、第一真空抽气管和第二真空抽气管的设置,使得浓缩罐内为真空状态,防止溶液在加热过程中与空气发生反应,节约能耗,无污染,省时省力,方便清洗。同时,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实现真空浓缩器内物料的浓缩循环,加快浓缩器内气体的流动速度,而且能够对菊粉进行二次浓缩,其浓缩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加热器,2-第二加热器,3-第一蒸发室,4-第二蒸发室,5-受液槽,6-第一管路,7-第二管路,8-第三管路,9-第四管路,10-第五管路,11-第六管路,12-视镜,13-冷凝器,14-抽气机,15-第一真空抽气管,16-第二抽气管,17-冷却装置,18-调节阀,19-列管,20-真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用于浓缩菊粉的双效真空浓缩器,包括第一加热器1、第二加热器2、第一蒸发室3、第二蒸发室4、冷凝器13和受液槽5,第一蒸发室3和第二蒸发室4上均安装有视镜12;第一加热器1上端通过第一管路6与第一蒸发室3中部连通,第一加热器1底端通过第二管路7与第一蒸发室3底端连通,第一蒸发室3上端通过第三管路8与第二加热器2上端连通,第二加热器2上端通过第四管路9与第二蒸发室4中部连通,第二加热器2底端通过第五管路10与第二蒸发室4底端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3有两个,每个冷凝器13内均安装有呈螺旋形状的冷凝水管,每个冷凝器13顶端均安装有真空口20,每个冷凝器13正下方均安装有一个受液槽5并与各自受液槽5连通;第二蒸发室4上端通过第六管路11分别与受液槽5和第二加热器2连通,抽气机14一端通过第一真空抽气管15与第一加热器1底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抽气管16与第二加热器2底端连通;第三管道和第六管道上均安装有冷却装置17,第一管路6、第二管路7、第三管路8、第四管路9、第五管路10、第六管路11上均安装有调节阀18,第一加热器1的外壁、第二加热器2的外壁和所述两个冷凝器13的外壁上均安装有一圈呈环形布置的列管19。
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73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