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42464.5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4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洋;刘骥巍;黄卫;彭丽英;蒋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49/02 | 分类号: | H01J49/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晕 放电 电离 激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基于电晕放电电离技术,设计了一种在离子迁移管上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几十年,电晕放电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生产、能源科学等众多领域。电晕放电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超高压及特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设备上也较为常见。电晕放电是气体介质在不均匀电场中的局部自持放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气体放电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气体放电都表现为电晕放电形式,只有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当场强足够大时,才会形成电晕。由于电晕放电具有无放射性污染、稳定性强、电离电流相对较高等优点,所以在实际应用的工作中也格外广泛。
离子迁移谱(IonMobilitySpectrometry,IMS)技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分离检测技术,其在大气压条件下工作,可以提供快捷方便的分析结果,并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相对成本较低等优点,一直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工业领域对爆炸物筛查、毒品稽查和化学制品的在线监测等。放射性电离源因性能稳定、体积小、噪音小、操作简单、不需要外加电源等优点而广受青睐,继而成为了商品化离子迁移谱仪器中应用最广泛的电离源。但是,其辐射问题给操作、运输和处理均带来了不变,为离子迁移谱仪的应用推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有光电离(放电灯和激光)、表面电离、热电离等多种非放射性电离源与离子迁移谱仪相结合,但是光电离子只应用于非挥发性的生物化学大分子,表面电离对样品分子要求较高,容易出现表面中毒现象,热电离会造成分子信息的丢失,而电晕放电电离电离效率高、适用性强,谱图相对简单,这对于作为离子迁移谱的电离源十分有利。
电晕放电的电离激发方式为直流电源式,针和环电极分别加直流高压,两极之间电压差为2000V~2500V,针电极电压较高,针和环电极存在较大电位差而产生电晕放电,电离出离子。传统的电晕放电装置一般由于体积比较大,放电不稳定等缺点,无法应用于小型化离子迁移谱仪中,所以本实用新型基于电晕放电电离技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小型商业化离子迁移谱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在离子迁移管上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包括一左右两端开口的中空绝缘圆筒,于圆筒内部的左开口端处设有与圆筒同轴的圆环状电极,于圆筒内部的右开口端处设有一圆柱状绝缘外壁,于绝缘外壁中部沿轴线开设有一带内螺纹的通孔,于通孔二端分别螺合有一带外螺纹的圆柱状绝缘套,圆柱状绝缘套中部沿轴线开设有通孔,一根放电针穿套于两个绝缘套中部的通孔伸入至圆筒内电离区,于绝缘外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一个或二个作为出气口的通孔。
绝缘腔体内通入空气,针和环电极与外界电源相连,形成不均匀的电场,从而在电场强度较大的针电极附近实现对空气的局部电离。
于环电极与电源之间串联50兆欧的限流电阻。
放电针的针尖点垂直于环电极孔径所在平面的圆心。
两个外螺纹绝缘套可以通过螺旋来调整针尖与环电极的距离,并加强固定。
放电针尖与环电极的距离为1~5mm。
环电极的厚度为2mm,中心孔的半径为1.5mm。
放电针与环电极之间保持恒定的电流和电势差。
放电针对环电极的位置为垂直插入式或斜插入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中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放电针为垂直插入式。
其中,1为放电针,2为出气口,3为绝缘外壁,4为环电极,5为外螺纹绝缘套,6为电离区。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放电针为斜插入式。
其中,1为放电针,2为出气口,3为绝缘外壁,4为环电极,5为外螺纹绝缘套,6为电离区。
图3为为采用图1结构装置所测定的试剂离子O2-的离子迁移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在离子迁移管上的电晕放电电离激发装置,包括一左右两端开口的中空绝缘圆筒,于圆筒的左开口端设有与圆筒同轴的圆环状电极,于圆筒的右开口端设有一圆柱状绝缘外壁,于绝缘外壁中部沿轴线开设有一带内螺纹的通孔,于通孔二端分别螺合有一带外螺纹的圆柱状绝缘套,圆柱状绝缘套中部沿轴线开设有通孔,一根放电针穿套于两个绝缘套中部的通孔伸入至圆筒内电离区,于绝缘外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一个或二个作为出气口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424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