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华藻类打捞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36305.4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4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吴祖立;崔雪森;熊敏思;唐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陆林辉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藻类 打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清洁装置,特别是一种水华藻类打捞耙装置。
背景技术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急 剧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水体泛蓝色或绿色。水华发生时,暴增的藻类阻隔了 太阳光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水中溶氧减少,加上“水 华”腐烂分解消耗氧气,恶化水质,部分藻类还会产生毒素,对鱼类、人 畜产生毒害。目前,应对水华现象的常规处理方式为大面积喷洒草木灰、 生石灰或硫酸铜等物质抑制水华藻类的生长,而养殖池塘还会采取大量换 水或停止施肥的方式,遏制水华的形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水华”同其它藻类一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其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并具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脂肪平均含量为11%, 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平均含量为6.3%,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是鱼苗、鱼种和成鱼的优良食料。因此将水华藻类捞起投放到其它鱼池中, 作为饲料供鱼类摄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华藻类打捞耙装置,适用于将湖 泊、养殖池塘等水华藻类化害为利,生产者可借打捞耙装置,有效捞取水 体中的浮游藻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把手、连接件和耙头,耙头 包括:矩形框、筛网、浮子块、尼龙绳和固定板,其中:筛网包裹于矩形 框上形成矩形网板,浮子块由尼龙绳设置于矩形框的上边沿,固定板的一 端固定于矩形框的上边沿中部,另一端由连接件与把手相连。
所述的固定板开有圆孔,该圆孔由连接件与把手相连。
所述的连接件为螺钉。
本实用新型把手、连接件和耙头连接为T字形打捞耙装置,生产者可 借打捞耙装置,有效捞取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可减轻生产者劳动强度,提 高工作效率,为生产者轻松高效打捞水华藻类提供有利条件。本实用新型装 置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及推广。浮子块可使装置漂浮于水面,生产者可免 于端持装置,减轻生产者劳动强度。耙头的筛绢网孔径可根据打捞对象大 小需要替换,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把手1、连接件2和耙头3,耙头3包括: 矩形框31、筛网32、浮子块33、尼龙绳34和固定板35,其中:筛网32 包裹于矩形框31上形成矩形网板,浮子块33由尼龙绳34设置于矩形框3 1的上边沿,固定板35的一端固定于矩形框31的上边沿中部,另一端由连 接件2与把手1相连。
所述的固定板35开有圆孔36,该圆孔36由连接件2与把手1相连。
所述的连接件2为螺钉。
本实施例中,把手1为圆柱形木棍,直径为5cm,长度为150cm。
矩形框31为直径1cm的不锈钢棍构成的长为100cm、宽为30cm的矩形 框。
浮子块33为由聚氨酯硬泡沫板构成矩形体长条,长110cm,宽5cm, 高5cm。
固定板35为一块中部具两个直径1cm圆孔36的矩形不锈钢条构成, 长5cm,宽3cm,高0.5cm。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 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 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 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6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