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片染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34536.1 | 申请日: | 2015-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2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毛立新;项伟平;钟冬秀;陈志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海世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片 染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制片染色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制片染色机。
背景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通过观察人体各个组织的细胞的变化和异常现象,就可以知道人体是否有病变。细胞制片是细胞病理学检测的关键,如明确女性宫颈或阴道病变诊断的最普遍的方法是通过取其脱落的细胞涂片、固定、染色、镜检,上述流程中,就需要对细胞标本进行制片、染色。
如今采用细胞制片染色机自动制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制片过程大致如下:1、仪器自动将高精密度过滤膜管送至标本液瓶中,通过搅拌分散细胞;2、系统抽真空自动收集细胞;3、采集细胞结束后,系统自动抽出残液;4、残液抽取完成后,系统控制取样机械手移动,使得高精密度过滤膜管与玻片水平接触,并通过正压将细胞自动转移至玻片上;5、系统自动退卸或手工退卸高精密度过滤膜管,系统复位;6、手工染色或在自动染片机上染色,对于细胞自动转移的操作设备及方法,专利号为“CN200710027250.4”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制片染色机及制片染色的方法,其中,样本的转移便用到了移液头,其方法为“所述制片染色机控制第三悬臂沿第二悬臂向下滑动,使所述移液头将所述移液管提起来,并将该移液头移动至所述试管架上方,所述制片染色机控制所述第三悬臂沿所述第二悬臂向下滑动,使所述移液管插入到所述试管架的试管中,待该移液管从试管中吸取适量样本后,所述制片染色机控制所述第三悬臂沿所述第二悬臂向上滑动,并使所述移液管移动到所述染色室上方,将上述吸取的样本注入到该染色室中,所述制片染色机控制所述移动装置,使携带移液管的移液头移动至回收装置的凹形口内,所述制片染色机控制所述第三悬臂沿第二悬臂向上滑动使得所述移液管与移液头互相分离”,上述方法流程中,最为关键的过程便是确保移液管在转移过程中不会从移液头上掉落,由于移液管多为塑料制成,其开口处具有较好的伸缩性,而移液头的直径往往略大于移液管的开口直径,这就确保了移液管能够与移液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但是,若是移液头伸入到移液管中的深度过浅,便会极大的影响移液管与移液头的连接稳定性,若深度过大,又会使得移液头过于涨紧移液管,撑大移液管管口,因此,当移液头伸入到移液管中的深度超过预订范围时,需要及时地发出报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对其进行修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实际运用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片染色机,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制片染色机,包括机台、设于机台上的支架、设于支架上的移液枪以及用于控制移液枪在支架上移动的控制器,所述移液枪包括与支架连接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伸缩杆以及驱动所述伸缩杆上下运动的驱动件,所述壳体内固定套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固定有轴承,所述伸缩杆活动套接于轴承的内圈;所述伸缩杆的下端部设有用于涨紧移液管的移液头,所述轴承座上设有用于检测伸缩杆移动位置的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位于伸缩杆的两侧,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均与控制器连接;所述伸缩杆位于壳体内的部分沿其径向设有供发射端发出的光线穿过的光孔;还包括报警器,当接收端接收不到由发射端发出的光线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接收端包括光电三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器包括蜂鸣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伸缩杆的下降距离不足或超出时,其上的光孔就无法与发射端对准,从而挡住发射端发出的光线,那么当接收端接收不到光线时,控制器就会控制报警器报警。
附图说明
图1为制片染色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移液枪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距单元的电路图。
附图标志:1、机台,2、支架,3、壳体,4、驱动件,5、伸缩杆,51、移液头,6、轴承座,61、轴承,62光孔,7、发射端,8、接收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海世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海世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4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