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32867.1 | 申请日: | 2015-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9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高爽;张毅;张恒耘;吕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37/00 | 分类号: | B01J37/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 控制 转移 催化剂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反应控制相转移催 化剂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一类新的催化材料,其总包组成为 具有不同钨磷比的磷钨杂多酸季胺盐(Science,2001,292:1139-1141),该催 化剂本身不溶于反应体系中,在H2O2作用下催化剂转变为可溶的活性物种,均相 催化多种烯烃环氧化制环氧化合物,保持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当H2O2随 着反应进行消耗完全时,催化剂又以沉淀的形式从反应体系中析出,可方便地 回收并循环使用,兼有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但催化剂必须经过分 离回收方能实现连续生产。针对这个类型催化剂,我们发明了一种反应控制相 转移催化剂分离装置,将反应后物料通过该分离装置,能够将反应控制相转移 催化剂在气-液-固或气-油-水-固或油-水-固中的分离,同时完成了气-液、气- 油-水、油-水分离,同时该分离装置对于一般具有普通多相催化剂的多相分离 同样适合。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分离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适用于反应控制 相转移催化剂和水、油、气的分离,装置是由上部中空圆筒形腔体和下部中空 圆锥形腔体连接组成的密闭容器,在圆筒形腔体的中部侧壁面上设有进料口, 在圆筒形腔体的上部侧壁面上设有轻液相出料口,在圆筒形腔体的下部侧壁面 上设有重液相出料口,在圆筒形腔体的内部筒壁中下部设有折流板,在圆筒形 腔体顶部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在圆筒形腔体的外壁面上设有夹套层,在圆锥 形腔体底部设有催化剂出料口。
进料口、出料口、出料口、出料口管道上均设有压力表,温度测定表,及管 道质量流量计。
圆筒的外壁面设有的夹套层,夹套层底部设有液体进料口,顶部设有液体出 料口,该夹套层可以起到加热或冷凝以及保温作用。
在圆筒形腔体的内部筒壁上设有折流板,折流板一端与筒壁固接,远离筒壁 一端位于与筒壁固接端的下方,折流板与内壁的夹角在15~90°之间,折流板可 以选用平板、孔板、带有溢流堰的平板或带有溢流堰的孔板中的一种或两种以 上组合;折流板安装可选螺旋状递降、相对交错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折流板数 量在6~12块之间。
折流板在圆筒形腔体径向截面上的投影大于圆筒形腔体径向截面面积的 1/2。
进料口进料位置在折流板上方。
圆筒形腔体顶部设有的进气口可进入惰性气体对装置内有机物起到保护作 用,排气口可连接一冷凝系统将废气排除至收集容器中。
圆筒形腔体的直径与高的比例范围在:0.5~15之间;圆筒形腔体的高与圆锥 形腔体的高的比例范围在:10~0.1之间。
该装置适用温度在0~100℃之间,压力在0~10Mpa之间,物料停留时间在 0.1~20小时之间。
本发明装置实现了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在气-液-固或气-油-水-固或油- 水-固中的分离,同时完成了气-液、气-油-水、油-水分离,克服了反应控制相 转移催化剂回收难的问题,并能够实现催化剂的连续循环利用,为该类催化剂 催化反应的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型新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分离装置示意图;
其中附图1中的符号表示:
1—进料口;2—轻液相出料口;3—重液相出料口;4—催化剂出料口;5-- 圆筒的外壁;6--折流板;7—进气口;8—排气口;9—夹套进料口;10-夹套出 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限定本发明专利。
实施例1
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反应后物料经过进料口1进入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 分离装置内,依靠自身重力或外加压力物料经过折流板6分层形成动态平衡后, 油相从轻液相出料口2采出,水相从重液相出料口3采出,反应控制相转移催 化剂从出料口4采出;
通过对圆筒外壁5上设有的夹套层进料口9通入冷却水,冷却水由夹套层出 料口10排出;
通过对进气口7通入氮气,通过出气口8调节排气量使得装置内压力恒定。
工艺条件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28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