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焊接控温水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8236.2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0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锋;窦一涛;冷滨;李明;熊成红;李发展;梁良;赖道辉;王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0 | 代理人: | 管宝伟 |
地址: | 5611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接 温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焊接控温水冷装置。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部件在焊接时某些部件内部有密封组件,需控制焊接时的温度在100℃以下,才能保证不破坏内部的密封系统。由于航空发动机的部件结构复杂多变,有许多部件焊接处的空间狭小,保护比较困难,现有的用冷却也保护的方式对焊缝质量会有一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焊接控温水冷装置。该降温装置,不但节省空间,使用灵活,而且能有效的将焊接温度控制在100℃以下,且对焊缝质量无影响。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焊接控温水冷装置,包括两个水槽、四根水管和两套弓架式夹紧机构,所述水槽包括水包、两个连接管、两根金属管和两个进出水接嘴,所述水包与连接管相连,所述连接管与金属管相连,所述金属管与水管通过进出水接嘴连接;所述弓架式夹紧机构包括弓架、螺钉及压块,所述螺钉安装在弓架上,所述压块固定在螺钉下端,所述金属管位于弓架内,并通过设置于螺钉下端的压块压紧。
所述水包包括内半环和外半环,其中内半环是横截面为矩形外凹槽的半旋转片体结构,内半环的内型面与液压作动筒凸台紧密贴合;外半环是横截面为矩形内凹槽的半旋转片体结构,外半环的外径与内半环的外径一致;外半环与内半环由矩形横截面旋转后所形成的端口在同一水平面上,且距离旋转中心为0.5~4mm,外半环罩在内半环的外槽开口处,外半环的内凹槽与内半环的外凹槽构成了水包的内腔,该水包内腔的两端是两个未封闭的端口。
所述外半环的圆柱表面两端对称分布有两个长圆孔,且两个长圆孔的位置靠近水包的旋转中心。
所述连接管为凸台式结构,前端为长圆形凸台,外形尺寸与外半环上的长圆孔一致,后端为圆柱体,并在圆柱体端面设置有一沉孔。
所述两金属管之间的空间距离为2~10mm。
所述外半环与内半环采用钎焊方式连接。
所述水包的内腔与位于水包两侧的连接管的内孔、金属管的内孔、进出水接嘴的内孔共同形成冷却水通道。
所述水包、连接管、金属管和进出水接嘴均采用紫铜加工。
所述内半环和外半环的厚度为0.2~2mm。
所述连接管、金属管和进出水接嘴的厚度均为0.5~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温装置制造工艺和结构简单,加工周期短,操作方便。控温效果良好,焊接时焊接区域的温度能控制在100℃以下,能有效保护焊接零件内部的密封组件,且不影响焊缝质量。可在焊接技术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向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选定焊接控温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焊缝,2-液压作动筒凸台,3-外半环,4-内半环,5-连接管,6-金属管,7-进出水接嘴,8-水管,9-弓架,10-螺钉,11-压块,12-冷却水通道,13-沉孔端面,14-台阶端面,15-缺口端面,16-实体边缘,17-压块压紧面,18-弓架压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焊接控温水冷装置,包括两个水槽、四根水管8和两套弓架式夹紧机构,所述水槽包括水包、两个连接管5、两根金属管6和两个进出水接嘴7,所述水包与连接管5相连,所述连接管5与金属管6相连,所述金属管6与水管8通过进出水接嘴7连接;所述弓架式夹紧机构包括弓架9、螺钉10及压块11,所述螺钉10安装在弓架9上,所述压块11固定在螺钉10下端,所述金属管6位于弓架9内,并通过设置于螺钉10下端的压块11压紧。所述连接管5、金属管6和进出水接嘴7相对靠近水包的一端为前端,相对远离水包的一端为后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82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达驱动电路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 下一篇:直接型交流电力变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