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3337.0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8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廖良茂;张杰;曾永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龙昕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9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水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注塑模具的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
背景技术
塑胶制品是在注塑模具中以一定的温度、压力制备成型的,具体来说,单个塑胶部件是在模仁的型腔中通过注胶形成的,在脱模时还需进行切水口动作而获得成品。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CN203236675U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的延迟顶出结构,包括设置在模具的顶针面板、动模板和动模镶件之中的细顶针以及设置在顶针底板、顶针面板之间的延迟顶针,细顶针的顶部设置于模具中制品的细骨位,细顶针的底部与延迟顶针的底部相抵接并均处于顶针底板、顶针面板之间的限位腔内,合模时延迟顶针底部与限位腔底部有一段距离,该模具的延迟顶出结构,实现了制品细骨位的顺利注塑及出模,提高了注塑效率,通用性强,制作方便,然而其在工作稳定性和切口质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好、切口质量佳的注塑模具的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包括设置在模具中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延迟顶针、顶针和斜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之间安装有限位腔和延迟顶针,所述的顶针上部嵌入在下模板和下模仁中且顶针底部伸入至限位腔内与延迟顶针端面抵合,所述的斜顶嵌入至下模仁中,斜顶底部与斜顶杆顶部抵合,所述的斜顶杆上部嵌入在下模板中且斜顶杆底部安装在下模板上。
所述的斜顶杆底部通过斜顶插销安装在下模板上。
所述的延迟顶针、顶针均为两个。
所述的下模仁内设有配合产品成型的镶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注塑模具的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位置准确,且斜顶上的台阶与产品形状匹配,通过延迟顶针实现了更准确的顶出动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切口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针和斜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镶件,2-顶针,3-延迟顶针,4-斜顶插销,5-斜顶杆,6-斜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内自动切水口结构,包括设置在模具中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延迟顶针(3)、顶针(2)和斜顶(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针底板、顶针面板之间安装有限位腔和延迟顶针(3),所述的顶针(2)上部嵌入在下模板和下模仁中且顶针(2)底部伸入至限位腔内与延迟顶针(3)端面抵合,所述的斜顶(6)嵌入至下模仁中,斜顶(6)底部与斜顶杆(5)顶部抵合,所述的斜顶杆(5)上部嵌入在下模板中且斜顶杆(5)底部通过斜顶插销(4)安装在下模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延迟顶针(3)、顶针(2)均为两个,所述的斜顶(6)和斜顶杆(5)为一个,所述的下模仁内设有配合产品成型的镶件(1)。
具体实施时,模具合模时,注塑产品先在下模仁及镶件(1)内成型,此时延迟顶针(3)底部与限位腔底部有一定距离,并起支撑顶针(2)的作用,模具开模后,在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的作用下,先由斜顶(6)顶出3mm左右,顶针(2)紧随其后,从而实现注塑产品的水口切除。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龙昕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龙昕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33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