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光伏组件间隙的受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1243.1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2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欧衍聪;刘增胜;刘亚锋;金浩;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40/22 | 分类号: | H02S4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1441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组件 间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光伏 组件间隙的受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市场日益成熟,不同 地区对光伏组件的要求不尽相同,诸如日本这样的岛国,国土资源尤 其珍贵,日本客户对单位面积发电量的要求相对更高。因此,从长远 发展角度考虑,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依然是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 主要方向。其中,能有效地利用光伏组件的受光面,增加组件的受光 量,是提升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光伏组件安装过程中,电池组件与组件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 接,存在一定宽度的间隙,照射于这一间隙区域的太阳光,会通过间 隙直接穿过,因此照射于这一区域的太阳光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被白 白浪费掉,光伏组件的这一受光区域没有被有效地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光伏组件间隙的受 光装置,有效利用了电池组件之间的间隙区域,可增加光伏组件的受 光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光伏组件间隙的受 光装置,设置于第一电池组件和第二电池组件之间的间隙区域,所述 受光装置包括:相背向设置的第一受光面和第二受光面,所述第一受 光面和所述第二受光面均对光具有反射作用;
其中,所述第一受光面的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电池组件,所述 第一受光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池组件受光面的法线方向具有夹 角α,满足0°<α<90°;
所述第二受光面的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电池组件,所述第二受 光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池组件受光面的法线方向具有夹角β, 满足0°<β<90°。
可选地,所述第一受光面为凹形弧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凹形弧 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受光面为平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为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受光面和所述第二受光面均为镜面。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受光面和所述第二受光面的支 杆,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支杆的底座。
可选地,所述支杆包括外套杆和嵌套于所述外套杆内的内套杆, 所述内套杆与所述外套杆可沿轴向相对移动,在所述内套杆与所述外 套杆的连接端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内套杆和所述外套杆的相对位置的固 定件。
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
设置于所述外套杆的连接端的穿孔;
设置于所述内套杆的连接端的、可穿入所述穿孔的凸起。
可选地,所述穿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穿孔沿所述外套杆的 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底座设有供所述支杆插入的插槽。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底座的 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受光装置,设置于第一电池组件和第二电池 组件之间的间隙区域,该受光装置包括相背向设置的第一受光面和第 二受光面,第一受光面和第二受光面均对光具有反射作用;其中,第 一受光面的法线方向朝向第一电池组件,第一受光面的法线方向与第 一电池组件受光面的法线方向具有夹角α,满足0°<α<90°;第二受 光面的法线方向朝向第二电池组件,第二受光面的法线方向与第二电 池组件受光面的法线方向具有夹角β,满足0°<β<90°。照射于电池 组件间隙区域的太阳光,在第一受光面的反射作用下,形成反射光会 入射于第一电池组件受光面,被第一电池组件接收;照射于第二受光 面的太阳光,被第二受光面反射,形成反射光会照射于第二电池组件 受光面,被第二电池组件接收。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应用于光伏组 件间隙的受光装置,使电池组件之间的间隙区域被有效地利用,照射 于这一区域的太阳光能被反射入电池组件,被电池组件接收以进行光 电转换,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受光量,有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 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 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光伏组件间隙的受光 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12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二极管散热的光伏接线盒
- 下一篇:用于农业温室的斜单轴跟踪式光伏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