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取样阀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9301.7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5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项小波;杨勇;王燕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索特医药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44 | 分类号: | F16K11/044;F16K1/36;F16K27/02;G01N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取样阀。
背景技术
取样阀是用于获取管路或设备中介质样品的阀门,在很多需要经常对介质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的场合,多会使用专门的取样阀。
申请号为CN201520426189.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样阀,包括取样阀接头和用于安装取样阀接头的取样阀接座,这种取样阀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在密封性能方面由于只采用了阀堵头密封,一旦阀堵头松开液体立刻流出,密封性能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良好的取样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取样阀,包括中空的阀体,该阀体上具有一进液口、取样口和操作口,所述操作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进液口和取样口的柱塞,所述柱塞螺纹连接于阀体,所述取样口上封装有取样头,其中:所述取样头包括取样塞和取样管,所述取样管螺纹连接在取样口上,所述取样塞与取样管螺纹连接,所述取样塞包括流出物料的取样孔和密封取样管的密封头,所述密封头封堵在取样孔与取样管之间,且旋出取样塞时,取样孔与取样管联通,旋紧取样塞时,密封头封闭取样孔与取样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体原本在柱塞的作用下密封,液体无法流入阀体,再设置有密封头密封取样管,双重密封的情况下,密封效果更好;采用螺纹连接,连接牢固,并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保证了取样阀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能;并且取样时只需要旋松取样塞,使取样孔与取样管联通,从而进行取样,取样时便于控制;将取样孔开设在取样塞的侧壁,一方面使液体不容易流出,另一方面设置在侧壁的取样孔对液体的流出具有缓冲作用,便于对流出的样料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头为取样塞朝向取样管一端的端面,该密封头与取样管内壁抵触形成密封副,所述取样孔的一端露在取样塞外侧,所述取样孔另一端开设在取样塞的螺纹段与密封头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头的设置保证了取样口处的密封性能,取样孔导通取样管和外界,通过转动进行调节取样,取样精准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样头与取样口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设置防止了物料在取样头的螺纹连接处渗出,增强密封性,并且密封圈与阀体和取样头抵触,增大了螺纹连接处的压力,从而使取样头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增强了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上还具有连接口,该连接口上安装用于有连接另一取样阀的联接头,且所述柱塞同时封闭进液口和取样口、进液口与连接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联接头的设置可以使取样阀多个连接,从而可以只用一个取样头取出不同位置的物料,从而能检测不同位置的物料的性能,并且两取样阀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玻璃连接管,用于观察物料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样塞设置有受力转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样阀为金属件,表面比较光滑,设置有受力转纹在使用时,能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打开和关闭取样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样塞的出料口的一端设置为锥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形结构的设计在徒手拧取样塞时对手掌的其他部位有支撑作用,能更好的施力,并且在接取样料时,可以更靠近出料口,或是套在出料口处,收集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零件爆炸图。
附图说明:1.阀体;11.进液口;12.取样口;13.操作口;14.连接口;2.柱塞;3.取样头;31.取样塞;32.取样管;311.取样孔;312.密封头;313.受力转纹;33.密封圈;4.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索特医药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索特医药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9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