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包口清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0587.2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0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贝;袁晓峰;宋晓燕;张文;张钟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3/00 | 分类号: | B22D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张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口清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炼钢用钢包维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钢包口清渣装置。
背景技术
钢包作为盛装钢水的重要设备,其使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炼钢厂生产的稳定顺行,在转炉、精炼、连铸工序中钢包需要频繁的移动,钢包晃动或倾倒钢水时,钢水容易溅到钢包口形成沾渣,钢包口粘渣会引起以下问题:(1)钢包重量增加,容易达到或超过吊车的最大起重极限,给吊车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2)钢包口粘渣妨碍倒渣,钢包内残渣倒不干净,钢包粘渣现象更加严重;(3)钢包内衬寿命大幅缩短,耐材消耗成本上升;(4)钢包顶部高度增加,可能与钢包运行通道上方平台或设备发生干涉。因此,减轻或消除钢包口粘渣是许多钢厂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目前,传统的钢包口清渣装置是钢包口不动,清渣器钩在吊钩上,跟随吊钩的升降运动刮渣,这种清渣装置的吊钩轴容易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虽然有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的清渣装置的专利,通过设计吊钩轴锁定装置克服了上述吊钩轴易脱落的问题,但仍然存在着刮渣范围不够大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钢包口清渣装置吊钩轴易脱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刮渣范围小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包口清渣装置,包括底板框,固定在底板框上的两个支架,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架顶部之间的横梁,所述底板框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横梁两端上均设置有多个上刮刀和下刮刀,所述下刮刀设置在上刮刀下方。
进一步地,上述底板框上两个支架外侧设有围栏。
进一步地,上述围栏的高度为1500~2200mm。
进一步地,上述上刮刀和下刮刀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数量均为6个,横梁的两端分别间隔设置3个上刮刀和下刮刀。
进一步地,上述上刮刀和下刮刀的厚度均为25~30mm,相邻两上刮刀之间、相邻两下刮刀之间的间距均为245~275mm。
进一步地,上所述横梁上沿水平方向间隔均布有多个刮渣齿。
进一步地,上述刮渣齿的数量为9个,厚度为25~30mm,相邻两刮渣齿之间的间距为350~450mm。
进一步地,上述支架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均布有多个隔板。
进一步地,上述每个支架上的隔板数量为8个,隔板厚度为25~30mm,相邻两隔板之间的间距为800~10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钢包口清渣装置采用清渣装置不动,钢包勾在吊钩上,钢包升降运动来刮渣,刮渣力相对于钢包重量来说冲击非常小,从运动原理上避免了吊钩脱落,保证了生产设备和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钢包口清渣装置通过钢包口以不同角度和方向运动除去不同部位的钢渣,清渣范围和效果较之传统清渣装置更为理想。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钢包口清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钢包口水平向下运动清渣工况示意图。
图4是钢包口向下倾斜向上运动清渣工况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框;2、支架;3、横梁;4、上刮刀;5、下刮刀;6、围栏;7、刮渣齿;8、隔板;9、钢包;10、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克服现有钢包口清渣装置吊钩轴易脱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刮渣范围小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钢包口清渣装置,包括底板框1,固定在底板框1上的两个支架2,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架2顶部之间的横梁3,所述底板框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横梁3两端上均设置有多个上刮刀4和下刮刀5,所述下刮刀5设置在上刮刀4下方。
其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刮刀4和下刮刀5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数量均为6个,横梁3的两端分别间隔设置3个上刮刀4和下刮刀5;上刮刀4和下刮刀5的厚度均为25~30mm,相邻两上刮刀4之间、相邻两下刮刀5之间的间距均为245~275mm。
该钢包口清渣装置的具体安装过程:先将上刮刀4和下刮刀5焊接在横梁3上,接着将横梁3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2的顶部上,再将底板框1与两个支架2底部焊接,最后将底板框1与结构预埋的地脚螺栓相连接,底板框1固定于地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05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速可控式羊水引流器
- 下一篇:一种液体硬胶囊充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