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强窑洞抗坍塌能力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87537.1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3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周铁钢;朱瑞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4 | 分类号: | E04G23/04;E21D1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窑洞 坍塌 能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住宅加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增强窑洞抗 坍塌能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窑洞由于所需建材工匠少,工艺简单,施工便利,更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既防火防噪音,又经济省工,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等特点, 使其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宁夏和河南、河北等中、西部黄土地区仍 广泛存在。
但由于材料特性使得窑洞的临空面容易发生局部坍塌,窑洞的拱 形结构使得其边跨容易发生整体坍塌。因此,对这些量大面广存在于 农村地区的窑洞进行简单、经济、有效的防坍塌加固具有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增强窑洞抗坍塌能力的装置,以提高窑洞的抗坍塌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强窑洞抗坍塌能力的装置,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在窑 洞内部沿窑洞延伸的方向设置一个以上;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第一曲梁和第二曲梁 贴附设置在窑洞顶部,相互连接构成拱形结构;第一和第二曲梁的底 部由固定装置进行支撑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管,固定管底部安装有底座, 底座埋设于窑洞内地面之下,底座与固定管端部的间距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管的底部设置有封头,封头内部有中心孔, 在封头上固结有螺母;所述的底座包括底板,底板上垂直固定设置有 螺栓,通过螺栓与螺母将底座和固定管连接起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曲梁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节点,下端 部设置有第二连接节点;第二曲梁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节点,下 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节点;所述的固定管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节 点或第二连接节点,其中:
第一连接节点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垂直固结有第一连 接板,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接节点包括第二固定板, 第二固定板上垂直固结有一对平行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均开 设有第二通孔。
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本装置可在广大农村窑洞房屋中推广使用,当该装置顶紧设置在 窑洞中时,能对窑身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可有效的防止窑洞局部或 整体坍塌。采用本加固装置,对房屋使用功能影响较小;加固材料比 较传统且造价较低;可以使窑洞的防倒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种简 单有效加固装置适合在广大农村此类房屋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窑洞的后立面图;
图2为第一曲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曲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封头和螺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M-M向视图;
图7(a)、图7(b)、图7(c)为第一连接节点的正视图、左视 图和俯视图;
图8(a)、图8(b)、图8(c)为第二连接节点的正视图、左视 图和俯视图;
图9(a)、图9(b)为底座部分的主视图、俯视图。
图中标号代表:1—第一曲梁,2—第二曲梁,3—固定管,4—窑 洞,5—螺栓,6—第一连接节点,601—第一连接板,602—第一固定 板,603—第一通孔,7—第二连接节点,701—第二固定板,702—第 二连接板,703—第二通孔,8—封头,9—螺母,1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所示,一种增强窑洞抗坍塌能力的装置, 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在窑洞4内部沿窑洞4延伸的方向设置一个 以上;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曲梁1和第二曲梁2,第一曲梁1和 第二曲梁2贴附设置在窑洞4顶部,相互连接构成拱形结构;第一和 第二曲梁2的底部由固定装置进行支撑和固定。
本装置提出的这种固定结构,其基本构成为在窑洞4顶面上设置 的第一曲梁1和第二曲梁2。第一曲梁1、第二曲梁2均为弧形,二 者可拼合成与窑洞4顶部的结构相仿的拱形,使第一曲梁1、第二曲 梁2贴附在窑洞4顶部,起到支撑作用。而在第一曲梁1、第二曲梁 2底部通过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支撑。支撑装置在窑洞4内部设置多 个,间隔一定距离根据需要设置;相邻的支撑装置之间还可以铺设顶 板,以防止窑洞4顶壁掉落的土块等杂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75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