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体分配式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82996.0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3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吴亦农;阚安康;张安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B40/06 | 分类号: | F25B40/06;F25B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分配 脉管 制冷机 回热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管低温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分配式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军事、航空航天、医药、生物技术、农业、交通等诸多领域对低温环境的需求,小型低温制冷装置,尤其是高频脉管低温制冷机得以迅速发展。空间技术(如红外、射线探测等)对小型低温制冷装置的制冷温度、效率、可靠性、重量和使用寿命等要求日益严格。回热器是脉管制冷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脉管制冷机工作的过程中,冷热工作气体交替流经回热器,回热器内填充多孔介质实现热气和冷气的热量交换,起到存储和回收冷能的作用,并在回热器两端建立起较大的温度梯度。回热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尤其在高频状态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研究表明,回热器所引起的能量损失主要是包括填料的换热损失和工质的流动阻力损失,均与回热器的长度和直径有关。对于设计压比比较大的低温制冷机,对流阻损失的要求不是过于严格,回热器设计长度一般较长,以增强换热,提高效率;而对压比较小的制冷装置,对流阻损失和空容积限制较严格,回热器可以设计的短一些,但回热器的容积较小又影响整体效率。一般采用回热器的长度和直径来衡量多孔介质的填充容积,对容积相同的回热器,长径比的不同所引起的制冷机效率存在差异。为保证回热器在具有较高的回热效率的同时总损失最小,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径比,一般脉管制冷机的回热器最佳长径比为6-8。但限于制冷机的空间利用情况,有时需要设计尽量紧凑的制冷装置,可能在设计时就需要在制冷机的结构尺寸上加以调整,设置在保证回热器容积的前提下,可能需要长径比较小的回热器以提供空间利用率或适应狭小的空间需求。而长径比较小的回热器,因激波及环流的影响,引起较大径向不均匀温差,从而导致整机效率下降。
目前各国在进行回热器的研究中,尤其在涉及回热器性能优化领域,较多集中在回热器填充介质物性参数及性能的优化上,对填充介质的材质、填充方式、填充孔隙率、比表面积等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甚至采用填充介质的结构形式来弱化交变流工质的激波和环流等现象,进而减小回热器内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装置及其优化方法,特别是涉及回热器结构优化以提高小型制冷装置空间利用率、减小回热器径向温度不均匀性,减小回热器内环流影响的方法。本实用新型是在原有脉管制冷系统基础上的改进,目的就是要有效降低回热器内轴向温度分布不均匀、环流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提高回热器性能,且优化后的回热器结构可根据空间调整布局,充分利用空间,减小系统整体体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是:一种气体分配式脉管制冷机回热器装置,它包括冷却器及气体分配器,回热器组,回气总管;其特点在于:
所述气体分配器置于所述冷却器内,所述冷却器内设有折流板,用于增加冷却介质与所述气体分配器的接触面积;所述冷却器和所述气体分配器设置为需求形状;
所述回热器组10由多个相同的回热器组成,各个所述回热器的直径和长度均相同,材质均一,且采用相同的填充方法和工艺,使得进入所述回气总管的气体压力和温度一致;所述回热器内设置有导流隔膜,用于将所述回热器划分为若干平行并联的细长空间;
所述回气总管通过导流板将从所述回热器出来的工作气体输入脉管,或通过连接管将从所述回热器出来的工作气体输入到脉管中;所述回气总管的尺寸和形状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气体分配器相对应;
所述气体分配器9与所述回热器组10通过可拆卸式部件连接,当所述气体分配器与所述回热器接口不连接所述回热器时,通过闷头封堵所述气体分配器;
所述回气总管11与所述回热器组10通过可拆卸式装置相连接,工作介质经所述回气总管汇总后,经连接管或导流板进入脉管工作;所述回热器组(10)的工作介质通过所述回气总管11,将气体均匀分配给所述回热器组10。
本实用新型所提的导流隔膜为创造性,导流隔膜的材质和数量设计人员可需求设计,但导流隔膜的优化方法亦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
所述气体分配式回热器装置在脉管系统中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29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分离器及压缩循环系统
- 下一篇:利用矿井热源制取洗浴热水的热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