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65908.6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5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霞;高凯;贾刚;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榆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17/032 | 分类号: | B01D17/032;C10C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719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水 混合物 提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焦油提取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
背景技术
煤焦油制取是采用煤低温热解制备兰炭过程中收集荒煤气并将其冷却分离后获得的产品。冷却过程在冷却塔中进行,利用冷却水与荒煤气相接触发生冷凝,然后将混有煤焦油的混合物静置,比水轻的油浮在上面,比水重的油沉淀在下方,这两种油均容易分离。然而,有一部分油密度于水相近,混在水中不宜分离。如果将其弃置,连续的生产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采用有效方法将密度相近的油和水分离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节能环保及动力消耗少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包括油缸,在油缸一侧壁上设有能够伸入油缸内的回油槽,在伸入油缸内的回油槽上开设有一对上下贯通的通孔,油缸顶部插设有能够经由该对通孔伸入油水混合物液面下的搅拌器,在回油槽内还设有用于引流油份的引油片。
引油片与回油槽底壁的夹角为锐角。
在回油槽伸出油缸的部分下方设有漏油管。
在漏油管下方设有量筒。
在油缸的内壁上还设有用于支撑回油槽的支承。
在油缸上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上设有截止阀。
在设置回油槽的油缸一侧侧壁上还固定有加强筋。
加强筋通过相配合的螺栓和螺母固定在油缸外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在油缸一侧壁上回油槽,该回油槽部分伸入油缸内腔中,在油缸顶部设有能够伸入油缸内腔的搅拌器,同时,在回油槽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搅拌器能够经过回油槽开设的通孔伸入油水混合物液面下方,在回油槽内还设有引油片。当搅拌器旋转时,由于油与水分别为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油可以爬上搅拌杆,而水则爬在缸壁上,以此原理来实现油水分离。顺杆爬上去的油被引油片引入回油槽中,实现分离。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节能环保,成本低,动力消耗少等优点。
进一步地,在回油槽伸出油缸的部分下方设有漏油管,在漏油管下方设有量筒,在重力作用下从油缸外侧段与回油槽相连的漏油管流入到量筒中。
进一步地,引油片与回油槽底壁的夹角为锐角,能够保证顺杆爬上的油滴被迅速引流至回油槽中。
进一步地,在油缸的内壁上设置的支承以及设置在油缸侧壁上的加强筋,均是为了使回油槽固定更加牢靠,保持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截止阀;2为进料管;3为油缸;4为搅拌器;5为回油槽;6为漏油管;7为量筒;8为支撑;9为加强筋;10为螺栓;11为螺母;12为引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包括油缸3,在油缸3一侧壁上设有能够伸入油缸内的回油槽5,在回油槽5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油缸3顶部插设有能够经回油槽5开设的通孔伸入油水混合物液面下的搅拌器4,在回油槽5内还设有用于引流油份的引油片12。
优选地,引油片12与回油槽5底壁的夹角为锐角,能够保证顺杆爬上的油滴被迅速引流至回油槽5中。
优选地,在油缸3的内壁上还安装了用于支撑回油槽5的支承8,且在该侧油缸3的外壁安装了加强筋9,回油槽5穿过油缸3和加强筋9,并采用螺栓10和螺母11固定在油缸3侧壁上。
优选地,在回油槽5伸出油缸3而露在外面的一端下面安装了漏油管6,其下方接着量筒7。
本实用新型的从油水混合物中提取油的装置,在使用时:
将截止阀1打开,通过进料管2为油缸3注入密度相近的油水混合物。为搅拌器4通电,搅拌器4旋转,由于水和油份别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依据非牛顿流体的爬杆效应,油会顺着搅拌器4的杆向上爬,而水则黏在杯壁上。向上爬的油穿过回油槽5与搅拌器4的杆之间的空隙,在引油片12的作用下,流入回油槽5中,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沿回油槽5伸出油缸3一端下方安装的漏油管6流入到量筒7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榆林学院,未经榆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659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污染固液分离废液缸
- 下一篇:一种利于提高萃取率的超临界萃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