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雷达四轮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65256.6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0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董跃;华卫兵;孟文专;李佩旭;王广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1/00 | 分类号: | B62D61/00;B60B35/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倩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雷达四轮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结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无损检测仪器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电磁感应设备和雷达设备;而其中电磁感应设备多应用于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60mm的情况,因为当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60mm时,其检测结果偏差较大,精度低;而目前海洋环境中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多,为应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结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很多都超过60mm,此时便需要采用雷达设备,来保证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带有弧度的,而雷达设备的轮距和轴距均无法调节,便会出现雷达设备无法顺利行走的问题,如底盘卡滞。
鉴于上述现有的雷达设备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雷达四轮调节装置,应用于雷达设备,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四轮调节装置应用于雷达设备,使雷达设备的轮距和轴距均可调节,从而使其可在任何弧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进行径向和轴向的行走,使其更具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雷达四轮调节装置,包括轴距调节装置和轮距调节装置,轴距调节装置与轮距调节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轴距调节装置包括丝杆、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丝杆两端分别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分别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孔,旋向相反的螺纹孔可分别与丝杆两端旋向相反的螺纹一一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丝杆中间的部分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地,轮距调节装置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
进一步地,轮距调节装置包括凸轮、两组车轮组件、两块固定块和至少四个弹簧;车轮组件与固定块滑动连接;车轮组件与凸轮接触,弹簧对称设置于车轮组件与固定块之间,凸轮和固定块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固定连接,其中凸轮可绕固定点旋转。
进一步地,弹簧设置有4个,分别对称固定安装在车轮组件两侧。
进一步地,车轮组件包括弧形顶块、轴和车轮;轴连接顶块和车轮,并穿过固定块上的导向孔,弧形顶块的弧面与凸轮线接触。
进一步地,弹簧为高碳钢弹簧。
进一步地,弧形顶块与轴通过螺纹连接,轴插入弧形顶块的距离可调。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轴距调节装置和轮距调节装置使雷达设备的轮距和轴距均可调节,当雷达在带有弧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沿轴向行走时,可通过轮距调节装置调节左右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底盘距弧面高度,使其正常行走;当雷达在带有弧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沿圆周面切向方向行走时,可通过轴距调节装置调节前后轴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底盘距弧面高度,使其正常行走;
2、丝杆中间的镂空结构为雷达波的发射提供通道,减小装置本身对于测试结果的影响;
3、通过滚珠丝杠的结构来实现前后轴距的调节,结构简单,传动可靠,便于将两端加工成不同的旋向,从而同时带动两滑块靠近或远离,实现轴距的调节;
4、凸轮的设置可保证左右轮之间的对中性,且易于实现,成本低;
5、弹簧的设置使得轮距在缩小时,车轮组件能够及时回位;
6、弧形顶块的弧面与凸轮线接触,使得零部件磨损小且摩擦力小,方便操作且可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
7、弧形顶块与轴通过螺纹连接,且轴插入弧形顶块的距离可调,增大了轮距的调节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雷达四轮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含义为:1轴距调节装置、2轮距调节装置、11丝杆、12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21凸轮、22车轮组件、23固定块、24弹簧、221弧形顶块、222轴、223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652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