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管桩蒸压釜余汽回收净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59475.3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9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彭超;沈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中技桩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32 | 分类号: | F22D1/32;B28B1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管桩蒸压釜余汽 回收 净化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管桩蒸压釜,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管桩蒸压釜余汽回收净化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管桩的技术也日趋成熟,除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外,还广泛应用于桥梁、港口、铁路或水利工程等各领域。
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生产时,需要经过喂料、张拉、离心、常温蒸养、放张、脱模和高压蒸养等工序。其蒸压釜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蒸汽,若直接排放则造成有效能源的浪费。常规的余汽利用通常采用在换热器内将余汽与锅炉房软水箱内的冷软水进行热交换,提高冷软水的温度,降低锅炉的耗能。
目前的余汽利用系统包括蒸压釜、锅炉房软水箱、软水收集箱和管壳式换热器,利用管壳式换热器对锅炉房软水箱的软水和余汽进行热交换,提高冷软水的温度,降低锅炉的耗能,达到余热利用的目的。在该过程中,余汽无法全部冷凝成软水,仍有部分汽通过排气口排出,若直接通入软水收集箱进行二次冷凝,则可能带入余汽中的碱水,造成软水系统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软水资源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混凝土管桩蒸压釜余气净化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凝土管桩蒸压釜余汽回收净化结构,包括蒸压釜、锅炉房软水箱、软水收集箱和管壳式换热器,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管程进口与锅炉房软水箱的出水管连通,管程出口与软水收集箱连通,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进口与蒸压釜的余汽排出管连通,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出口设排污阀;其创新点在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上还设置有壳程排气口,所述壳程排气口通过管道与软水收集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壳程排气口与软水收集箱之间设置水汽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管壳式换热器对锅炉房软水箱的软水与蒸压釜的余汽进行热交换,提高冷软水的温度,降低锅炉的耗能,实现余热利用。余汽在与冷软水热交换后,部分冷凝成冷凝水从壳程出口排出,而仍有部分余汽携带水从壳程排气口排出,经过水汽分离器过滤后,水下降回到管壳式换热器,而余汽变成干净的汽进入软水箱,与软水箱内的软水再次热交换冷凝形成软水,充分利用了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并避免余汽中的碱水污染软水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管桩蒸压釜余汽回收净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包括蒸压釜2、锅炉房软水箱3、软水收集箱4和管壳式换热器1。
管壳式换热器1主要包括壳体11、封头12、管板13和管束14,壳体11两端设置封头12,封头12和壳体11之间设置管板13,管束14两端支承在管板13上。
壳体11顶端设置壳程进口c和排气口e,底端设置壳程出口d,封头12上端设置管程进口a,下端设置管程出口b。其中,管程进口a与锅炉房软水箱3的出水管31连通,管程出口b与软水收集箱4连通,壳程进口c与蒸压釜2的余汽排出管21连通,管壳式换热器1的壳程出口d设排污阀。
另外,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排气口e通过管道6与软水收集箱4连通,管道6位于软水收集箱4顶部的出口设置均匀分布小孔的集箱7。并在壳程排气口e与软水收集箱4之间设置水汽分离器5。
工作原理:锅炉房软水3的冷软水在管壳式换热器1的管程内于壳程内的蒸压釜余汽排出管21将多余的蒸汽导入管壳式换热器1的壳程内进行热交换,提高冷软水的温度,余汽冷凝成水从壳程出口d排出,未冷凝的部分余汽从排气口e排出,经水汽分离器过滤出水分后,干净的汽通过管道进入软水收集箱4内,并冷凝成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中技桩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594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