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42693.6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7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庞海龙;资新运;邓成林;姚广涛;徐正飞;俞妍;张卫锋;张英锋;王宏涛;俞渭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N11/00 | 分类号: | F01N1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张义 |
地址: | 3001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外置 式车用 柴油机 颗粒 排放 诊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发动机尾气颗粒物排放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因其具有优良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引起的尾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2种: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柴油机排放的颗粒物是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物的主要贡献者。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而且还因大量可吸入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此,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法规,以限制颗粒物的排放。
目前,针对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有两种方式: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机内净化,是通过调整喷油时刻、多次喷射等技术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实现降低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机外净化,是利用串联在排气管上的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ParticulateFilter,DPF)收集排气中的颗粒物。无论是机内净化或是机外净化(DPF后处理系统),都需要诊断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数值是否达到相应阶段的排放标准。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颗粒物排放的诊断形式有:电化学方法、颗粒物热泳特性和电阻特性、颗粒物光学特性等。而且,基本上所有装置的采样和测量部分都是直接安装在排气管内,内部通常采用文丘里原理形成气-固二相流动。然而,柴油机排气管的实际环境是温度高、流速大,颗粒物粒径细小(大部分是20~30纳米左右),几乎是紊流,颗粒物运动非常复杂。因此,会造成测量范围小,精度低。
因此,为了能够避免柴油机排气管内的恶劣环境和有效诊断测量颗粒物的排放,需要采取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包括控制单元(DCU)和与DCU相连接的传感器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电流值,其包括电离极和信号极,所述电离极部分包裹有耐高温绝缘陶瓷管,所述耐高温绝缘陶瓷管部分包裹有绝缘密封胶和部分包裹有普通绝缘陶瓷管,所述普通陶瓷管、电离极和接地屏蔽外壳构成电离区,所述电离区通过电离区入口与采样通道相通,通过大气相通的孔与大气相通,所述采样通道通过排气采样口与排气管相通。
其中,所述电离极内置热电阻和K偶测温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柴油机排气管内的恶劣环境的影响,结构简单、精度高,测量范围大,能够有效诊断测量颗粒物排放,另外还可以自动标零点和自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离极,2-耐高温绝缘陶瓷管,3-信号极,4-绝缘密封胶,5-普通绝缘陶瓷管,6-接地屏蔽外壳,7-排气采样口,8-采样通道,9-大气相通的孔,10-电离区,11-电离区入口,12-排气管,13-控制单元(DCU)。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相连接”、“相连”等,其既可以指代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可以指代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外置式车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诊断装置,包括控制单元(DCU)13和与DCU相连接的传感器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电流值,其包括电离极1和信号极3,所述电离极部分包裹有耐高温绝缘陶瓷管2,所述耐高温绝缘陶瓷管2部分包裹有绝缘密封胶4和部分包裹有普通绝缘陶瓷管5,所述普通陶瓷管5、电离极1和接地屏蔽外壳6构成电离区10,所述电离区10通过电离区入口11与采样通道8相通,通过大气相通的孔9与大气相通,所述采样通道8通过排气采样口7与排气管12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2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柴油发动机高温废气密封装置
- 下一篇: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