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2430.7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0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士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士聪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滤清 器护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清器过滤网的加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或几个清洁空气的过滤器部件组成的总成。其主要作用是滤除将要进入气缸的空气中有害杂质,以减少气缸、活塞、活塞环、气门及气门座的早期磨损。发动机有空气、机油、液压三种滤清器,一般称作“三滤”。它们分别担负发动机进气系统、润滑系统和燃烧系统中介质的过滤。
滤清器护网在滚圆后,通过点焊机将滤清器护网焊接成一个圆筒,现阶段的焊接方法是,操作人员手工按住滤清器护网的边缘,这种方法对缝相当困难,当产品质量要求较高时,这种焊接方法一般很难达到要求,且这种方法很难把内撑圈同护网一起焊接,焊接工序多,在长时间作业时,操作者较易疲劳,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包括点焊机,所述点焊机上设有相互对应的上焊臂和下焊臂,在所述上焊臂和下焊臂上分别设有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相互对应配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点焊机的下焊臂上套接芯轴,在所述芯轴下侧的点焊机上安装底板,在所述底板的上侧安装活塞杆向上设置的第一液压缸,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板上通过支撑杆连接两个弧形板,所述两个弧形板下侧铰接配合,两个弧形板配合后形成圆筒状,在每个所述弧形板的上侧边的一侧设有定位板、另一侧设有让位槽,所述两个弧形板上的定位板和让位槽对应配合,在弧形板的上侧还设有用于焊接的让位孔,在所述支撑杆两侧的支撑板上分别铰接一个第二液压缸,每个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铰接在相应的弧形板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芯轴的前端面设有一个与所述下电极让位配合的凹槽,在所述芯轴上还设有一组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下侧通过第一铰接座铰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二铰接座连接弧形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液压缸和弧形板的配合使用,在焊接滤清器护网时,加工速度快,焊接的效果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滤清器护网的焊筒装置,包括点焊机1,所述点焊机1上设有相互对应的上焊臂和下焊臂,在所述上焊臂和下焊臂上分别设有上电极2和下电极3,所述上电极2和下电极3相互对应配合,所述点焊机1、上焊臂、下焊臂、上电极2和下电极3均为现有技术,
在所述点焊机1的下焊臂上套接芯轴4,所述芯轴4的前端面设有一个与所述下电极3让位配合的凹槽4.1,在所述芯轴4上还设有一组通孔。
在所述芯轴4下侧的点焊机1上安装底板5,在所述底板5的上侧安装活塞杆向上设置的第一液压缸6,在所述第一液压缸6的活塞杆上连接支撑板7,在所述支撑板7上通过支撑杆8连接两个弧形板12,所述两个弧形板12下侧铰接配合,两个弧形板12配合后形成圆筒状,在每个所述弧形板12的上侧边的一侧设有定位板12.1、另一侧设有让位槽12.2,所述两个弧形板12上的定位板12.1和让位槽12.2对应配合,在弧形板12的上侧还设有用于焊接的让位孔12.3,在所述支撑杆8两侧的支撑板7上分别铰接一个第二液压缸9,每个所述第二液压缸9的活塞杆铰接在相应的弧形板12的底部。所述第二液压缸9的下侧通过第一铰接座10铰接在所述支撑板7上,所述第二液压缸9的活塞杆通过第二铰接座11连接弧形板12。
在使用时,先把所述芯轴4套在所述下焊臂上,套装后连接下电极3,使下电极3与芯轴4前端面的凹槽4.1对应配合。焊接滤清器护网13时,先将护网内撑圈14卡接在所述芯轴4的前端面,然后将滤清器护网14放置在弧形板12上,先通过第一液压缸6带动弧形板12上升抵达芯轴4后,第二液压缸9带动弧形板12翻转,将滤清器护网13套接在芯轴4上,然后对滤清器护网13和护网内撑圈14进行焊接作业,由于在所述芯轴4的作用下滤清器护网13对缝方便且速度快,焊接较平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士聪,未经杨士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24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模型编辑框架
- 下一篇:涡轮转子叶片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