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0897.8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3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明;张立国;张洪宇;王宝海;赵正洪;陈旭东;刘宝奎;范振夫;张伟;王志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10 | 分类号: | C21B7/10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炉喉用 冷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炼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炉炉体结构的长寿命高炉炉喉用钢 砖。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及冶炼强度的与日俱增,给高炉冶炼特别是炉体装备带来 一定的隐患,如高炉炉喉部位,尤其是无料钟布料工艺的使用,虽然高炉操作着,在选择高 炉布料制度时,尽量避免炉料、尤其是烧结矿和球团矿直接散落到墙体上,减少对于墙体的 冲击和磨损,但由于受到溜槽角度、布料种类和煤气流等诸多因素影响,高炉布料过程中, 炉料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及反弹到炉墙上,对炉墙形成破坏,而炉喉钢砖的应用,就是为了避 免炉料和煤气流对炉喉部位形成的破坏。随着炉容的不断扩大,高炉布料的批次及批重必然 大幅度增加,加之布料制度的不科学,炉喉部位的钢砖、破损现象较过去有增加的现象。而 炉喉钢砖的破损,势必迫使高炉修正布料制度,从而直接影响高炉的正常冶炼生产,增加维 修成本。为此,国内外炼铁企业、设计机构及钢砖生产企业,均研发了以水冷结构为设计理 念的炉喉钢砖,并应用于不同炉容的高炉上,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 究都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材质,如采用含锰耐磨钢、含镍耐高温钢等,二是强化冷却 措施,如增大冷却壁内水冷面积等。上述措施对于减缓钢砖破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亦存在 着一些固有缺陷,如有些设计制作及材料费用较高,有些钢砖冷却效果有限,因此对延长高 炉寿命的效果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减轻炉料和煤气流对于钢砖的磨损与热冲击,延长炉喉钢 砖使用寿命,降低炼铁生产成本的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由低合金热强基座、耐磨镀层及水冷管组成;在长方体低合 金热强基座内横向布置有至少2根水冷管,从低合金热强基座冷面伸出的水冷管两端分别与 工业水或软水进水管道及回水管道连接,低合金热强基座热面涂镀有耐磨镀层。
所述钢砖长度为1400~3000mm,宽度为400~1500mm,厚度为80~400mm。
所述耐磨镀层厚度为1~10mm。
所述水冷管直径为30~100mm。
所述低合金热强基座系采用含镍钢板加工而成。
所述耐磨镀层为陶瓷镀层或耐磨合金镀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炉料和煤气流对于钢砖的磨损与热冲击,延长炉喉钢砖的使用寿命, 使炉喉钢砖使用寿命达到4年以上,从而有效减少维修费用,强化高炉冶炼,降低炼铁生产 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结构立体图;
图2是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横截面剖视图。
图中:低合金热强基座1、耐磨镀层2、水冷管3。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可见,本实用新型高炉炉喉用冷却钢砖,系由低合金热强基座1、耐磨镀层2、水 冷管3所组成。低合金热强基座1为一长方体,在低合金热强基座1内横向布置有至少2根 水冷管3,水冷管3的两端从低合金热强基座1的冷面伸出后分别与工业水或软水进水管道 及回水管道连接,进行冷却水的循环冷却。在低合金热强基座1的热面上涂镀有耐磨镀层2, 以提高冷却钢砖的耐磨性能。
实施例1:
应用在有效炉容1050m3高炉的炉喉部位,钢砖长度为1800mm,宽度为600mm,厚度为 120mm;耐磨镀层2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的陶瓷镀层,镀层厚度为3mm。低合金热强基座1 采用含镍钢板加工而成。水冷管3布置于低合金热强基座1内部,采用横向布置结构,水冷 管3直径50mm,水冷管3为4根,采用工业水作为钢砖的冷却介质;1050m3高炉使用后效果 见表1。
表11050m3高炉使用后效果
应用本设计装置进行1050m3高炉日常生产,能够减轻炉料和煤气流对于钢砖的磨损与热 冲击,延长炉喉钢砖使用寿命6年,提高利用系数0.2,能够达到降低维修成本,强化高炉 冶炼,降低炼铁生产成本的效果。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0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