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0657.8 | 申请日: | 2015-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2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邓玉娟;徐小峰;魏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赵宗海 |
地址: | 32400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风能 耦合 发电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发电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
背景技术
太阳能和风能是均是取之不竭、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是开拓新能源、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新能源研发应用的方向,追求在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开展规模应用。
目前,已有将太阳能和风能结合起来进行发电的电源。但是将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后,存在功率受限,负电动势较大、RFI射频干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工作可靠、稳定的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包括太阳能发电机构、风能发电机构和风光互补控制器,太阳能发电机构和风能发电机构分别与风光互补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风光互补控制器的输出端并联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风光互补控制器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源稳定器,电源稳定器包括微控制器,风光互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两路量子振荡电路,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有晶振。
进一步地,所述量子振荡电路包括两个三极管和两个共模线圈,每个三极管的基级分别与微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每个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接地,其中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两个共模线圈的输入端相连,另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另一路量子振荡电路中的两个共模线圈的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器采用型号为ARM920T的嵌入式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晶振的型号为DSX321G。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发电机构由若干太阳能光伏板矩阵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风能发电机构包括风力发电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经过内部微控制器高速运算,自动检测市电成份并驱动外围电路进行处理,可不改变交流电阻抗,无功率限制,改善交流电波形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可大大减小负电动势以及RFI射频干扰,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的电路图。
图中所示:1、太阳能发电机构2、风能发电机构3、风光互补控制器4、蓄电池5、超级电容6、微控制器7、量子振荡电路71、三极管72、共模线圈8、晶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包括太阳能发电机构1、风能发电机构2和风光互补控制器3。太阳能发电机构1和风能发电机构2分别与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输入端相连,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输出端并联有蓄电池4和超级电容5。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源稳定器,电源稳定器包括微控制器6。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6的输入端相连,具体讲,微控制器6的输入端并接在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输出端。微控制器6的输出端连接有两路量子振荡电路7,微控制器6的输入端连接有晶振8。
本实施例中,量子振荡电路7包括两个三极管71和两个共模线圈72,每个三极管71的基级分别与微控制器6的输出端相连,每个三极管71的发射极分别接地,其中一个三极管71的集电极分别与两个共模线圈72的输入端相连,另一个三极管71的集电极分别与另一路量子振荡电路7中的两个共模线圈72的输出端相连。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电源工作更加稳定、可靠,微控制器6采用型号为ARM920T的嵌入式芯片,晶振8的型号为DSX321G。太阳能发电机构1由若干太阳能光伏板矩阵组成,风能发电机构2包括风力发电机。
本实用新型中太阳能和风能耦合的发电电源,通过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将风力和太阳光能量转换为电能并输送到风光互补控制器3中,风光互补控制器3为现有技术,电能通过风光互补控制器3的处理输出合格的电能,电能的一部分可直接供用户使用,多余部分输送到蓄电池4及超级电容5中。微控制器6内部程序配合外围高速晶振8,驱动外围由三极管71和共模线圈72所构成的两路量子振荡电路7,以主动方式产生量子振荡,以反相抵消或吸收的方式消除电源的奇次谐波和周边电磁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0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